野島公司員工到了65歲退休年齡,要是還想留任,只要健康狀況與工作態度符合要求,就能以“一年一約”的方式續約,最長可以持續聘任到80歲。包括野島公司橫濱總部及各地門店銷售的3000名員工,都可以享受這個政策。
其執行總裁Yoshiyuki Tanaka對此表示:1.資深銷售人員,擁有豐富的產品知識和客戶服務技能,是公司的寶貴資源;2.公司希望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都能讓各種各樣的高級員工發揮積極的作用;3.考慮到體力和耐力,目前上限年齡是80歲,但Nojima也將考慮如何讓員工在80歲之后繼續工作。
與這條新聞對比鮮明的,是現階段盛行于中國企業的“不招35歲以下職場人”潛規則;是中年職場人“30歲還沒走上管理崗該怎么辦”的焦慮;是綜藝節目“三十歲后,依然可以乘風破浪”的刻意正能量背后根深蒂固的偏見。
跳至更開闊的視野,縱觀更廣的全球市場、更遠的未來趨勢:“老了還工作”在日本是常態,老年人回歸實習(Returnship)正變成全球熱詞。年齡,在很多公司被視為機會,而非負擔;成長和發展,是終身命題,而非階段目標。
在日本,“老了還工作”是常態
實際上,野島公司并不是日本唯一考慮提高雇員年齡上限的公司:
目前日本有807萬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人仍舊活躍在就業市場,高齡者在總體就業人口中占比12.4%,且在不斷增長。
2019年5月份,日本政府專門考慮將退休年齡延長至70歲,并計劃向國會提交相關修正案。
日本其他零售商也在朝著類似方向發展,比如東京超市運營商Summit將退休年齡提高到75歲。
而且,無論是日本國民、政府還是企業,都很支持“提高工作的年齡上限”,這和日本的特殊國情有關:
日本全國總人口1億2700萬人,據2017年統計,65歲以上人員占總人口的27%,相當于每4個人中就有一位年過65歲的老年人。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統計推算,2060年這個比例將達到40%。
日本幾乎年年獲得“世界最長壽國家”,據201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女性每4人中就有1人能活到95歲,男性中每4人中有1位能活到90歲。
日本政府對老年人的就業意愿進行過調研,調研顯示:65至69歲的老年人中,65%表示“愿意工作”。
相比中國人退休后“含飴弄孫”的生活方式,日本老年人更傾向走出家庭。一部分老人是因為養老金不足以保障生活或維持退休前的生活狀態,更大一部分是想要繼續發揮價值、渴望“被需要”,通過重返職場,豐富自己的“第二人生”——這也是日本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3. 政府對老年人就業支持力度大
早在19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就有了支持和保障老年人就業創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在持續迭代,不斷加強支持力度。日本政府為老年人換工作、就業、創業等,提供了很多實際的資金支持,比如:
“我們正在迎來100歲人生的時代,要為有意愿繼續發光發熱的老年人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說。
在全球,“高齡勞動者”正被企業重視
而這樣戲劇性的故事,正在一些企業變成現實:
2016年,在結束新聞、政府和金融部門的漫長職業生涯后,70歲的Paul Critchlow正式退休后又重返職場,成為輝瑞總部企業事務團隊的一名高齡實習生。他的主要工作是作為輝瑞某平臺的博主,提供老年人群體感興趣的內容。
Paul Critchlow ,70歲輝瑞總部企業事務團隊實習生
2018年,阿里巴巴發出一則特殊招聘廣告,年薪40萬招聘60歲以上的老年產品體驗師。收獲了三千多份簡歷,最大應征者年齡為83歲。
在韓國首爾,有一家名叫“永遠年輕”的科技公司,員工全部是55歲以上,最高齡的是83歲。他們員工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內容監控和編程類IT技能。
在美國愛荷華州的工程公司StanleyConsultants,幾乎沒有人真正退休。850名員工中,18%是50大幾、60多歲、70多歲的人。“我們這里有個經久不衰的笑話,周五剛為某人舉辦退休派對,到了周一他又回來工作了。”其人力資源部門副總裁Dale Sweere說。
美國最大的藥品零售商CVS Caremark,早在2003年就啟動了“人才不老(Talent is Ageless)計劃”,致力為篩選、面試、培訓和發展50至99歲的“成熟勞動者”提供支持。
在德勤,有一項名為“Encore(返回職場)”的計劃,幫助有興趣重返工作崗位的“成熟勞動者”返回職場。德勤人才總監黛安·博爾哈尼(Diane Borhani)表示“這是一個合格的、多樣的、未被開發的人才庫,只要采用正確的程序和方法,一定能補充人才庫。”
類似的項目,存在于很多知名公司,比如:AWS的Returners計劃、微軟的LEAP計劃、LinkedIn的Reach計劃、PayPal的Recharge計劃等等。
在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等機構推動下,Returnship(意為“回歸實習”,主要指邀請已退休或暫別職業生涯的勞動者,返回職場發揮余熱)成為熱詞,在全球很多企業被普及和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有160多家公司做了相關投資。
企業為什么開始重視“高齡勞動者”?
1. 人的壽命延長了,活躍年限也變長了
“我們需要擯棄把自然年齡作為有意義標志的觀念,我們是被白白給予了額外30年。”
斯坦福大學長壽中心主任勞拉·卡斯滕森 (Laura Carstensen)這樣說。她認為在過去一個世紀,人的預期壽命幾乎翻了一番,而需要他人照看的晚年長度卻沒有增加。
人們的壽命更長了,不被衰弱和疾病困擾的活躍年齡也在變長。根據對醫保和其他數據的分析,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將近30%的85歲以上公民保持著良好的健康狀況,而高達56%的公民表示他們的健康沒有阻礙他們從事工作或家務。
所以,公共衛生教授、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的聯合作者S.JayOlshansky說:“我們將見證一些前所未見的情況——60歲、70歲甚至80多歲的人仍保有極高的功能水平,仍希望繼續工作并維持與社會的聯系。在此之前,這部分人群規模很小,現在這個數字正變得越來越大。
2.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經驗價值更加凸顯
AI技術替換了越來越多的,純粹依賴體力和精力的工作。在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就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這也讓更多企業愿意在“人力資本”上做更多投資。
在新時代,知識和經驗變得更加重要;而知識和經驗的增長和積累,往往與時間投入呈正比關系。所以,具備豐富知識、扎實技能和人生智慧的高齡勞動者價值,被企業真實重視,甚至花樣留住。如野島公司執行總裁Yoshiyuki Tanaka所說:“資深銷售人員擁有豐富的產品知識和客戶服務技能,是公司的寶貴資源。”
3. 信息化時代,學習門檻更加平等
信息化時代的一個重要特質是,各類系統軟件的操作越來越簡單化,技術的更迭速度也越來越快,這使不同年齡的學習門檻趨于平等。而且隨著勞動者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和終生學習意識的不斷增強,不同年齡在學習交流上的代際差異越來越小了。
4. 嬰兒潮一代敬業度和留任率更高
領英今年4月發布的《2020人才趨勢報告》提出,“幾代人共存的職場”是當前企業人力資源部必須關注的趨勢。
報告按照出生年代,將當代職場人分為四代,分別是:Z世代(7-22歲)、千禧一代(23-38歲)、X世代(39-54代)、嬰兒潮一代(55-73歲)。
報告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嬰兒潮一代員工的留任時間比總體平均長18%,X世代員工的留任時間比總體平均長22% ,他們是堅守企業的穩定力量。他們的留任時間中值,幾乎是千禧一代的兩倍。
而前文提到的那家名為“永遠年輕”的韓國公司創始人鄭恩盛,也對他的420名55歲以上的高齡員工充滿贊譽:“他們充滿了激情和活力,總是渴望學習新知識,而且,他們表現出更多的專注力,不會像年輕人那樣容易分心。 ”
用好“高齡勞動者”,需要注意什么?
1. 放下偏見
企業需要放下對年齡的固有偏見和刻板印象,要看到年齡多元化、年齡包容化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咨詢公司“代際動力學中心”主席賈森·多爾西(Jason Dorsey)說:“組織如果愿意花時間去打破刻板印象和錯誤觀念,就可以大大促進信任、團隊合作、溝通和開放,釋放每一代人的潛力。”
而美團王興在十周年大討論中也強調:“美團需要有能接受新事物、不斷成長心態的年輕人,但不是完全僵化地理解為年紀輕。事實上大家健康狀況都很好,職業生涯很長,而且有一部分人能夠保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心態。”
2. 按需設崗
根據不同年齡層的技能和需求,去匹配不同的崗位、設置不同的職場路徑。
比如根據領英的調研,Z世代更看中培訓,千禧一代更看中薪酬福利和晉升機會,X世代更看中挑戰和薪酬福利,而高齡的嬰兒潮一代,則更加看中:更大的挑戰、技能和興趣的匹配度、更大的影響力。
如何更好滿足高齡的嬰兒潮一代這三方面訴求,是企業要認真考慮的。
3. 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企業使用高齡員工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寶馬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鑒:
他們為了讓工廠環境能更適應年長員工,專門花了50000美元改造工作環境。這些改造包括:靈活使用的放大鏡、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椅子、可垂直調節以防止背部拉傷的桌子、可以減輕老邁膝蓋負擔的木制平臺和定制鞋具等等。
他們的投入也獲得了較高回報:一年后,這條被稱為“領養老金者生產線”裝配線的生產率提高了7%。
4. 靈活用工
很多公司雇傭高齡員工,會設置更加靈活、彈性的雇傭方式、工作時間、工作場所。
比如文章開篇提到的野島公司針對65歲退休年齡之后的留任員工,改成“一年一約”了;同時允許和鼓勵高齡的銷售人員,通過遠程視頻去為客戶提供銷售解說支持。
比如輝瑞等公司為高齡員工,提供“實習”的合作方式;比如焊工韓國“永遠年輕”公司,要求員工每天工作4 小時必須輪崗,且每小時必須有 10 分鐘休息時間。
5. 代際互動
很多“年齡多樣化”的公司,會刻意安排一些非正式互動,去促進不同年齡、不同世代的員工加強交流、迸發活力和火花。
比如輝瑞公司會在70歲實習生入職時,安排年輕同事用一場熱情和幽默的“破冰”活動,來快速建立友好關系,消除高齡實習生的顧忌。
比如在GE、德爾福、雅詩蘭黛等公司,都啟動過一項“反向導師”計劃,將高績效的年輕人與年長的高管領導者配對,通過讓他們一起購物、一對一指導、互相分享等,幫助年長高管了解年輕消費者在數字化、社交媒體和購物方面的最新偏好,也幫助年輕人獲得年長高管的閱歷和經驗指導。
更多的代際互動還包括:群策群力、實踐社區、行業會議、人脈活動、共進午餐等等。
“為高齡員工做出改變的公司,在保有率、生產力、組織文化和基本表現上有了明顯的改善。”,這是《哈佛商業評論》一篇文章的結論。而這一結論,也在很多公司得到論證:
聯合利華曾計算過,他們為年長員工的健康計劃每花費1歐元,就能獲得6歐元的生產力;百安居表示,自從他們開始招聘年長員工后,員工流失率下降了六倍,缺勤率下降了39%,而利潤增長了18%;寶馬花費了50000美元改造工作環境,收獲了遠超50000美元的7%的生產率提升……
更重要的是,這些努力使不同年齡的職場人,在機會和選擇面前更加平等。如豆瓣網友為電影《實習生》寫的評論:
“七十歲和二十歲開始的世界,并沒有什么不同。”
征稿 | 尋找一起思考的HR
好的公司,鼓勵員工暴露缺點
工作無聊也是一種職業傷害?
心流:為什么有的人總是精力充沛
在今天,回到 “低低在下”的管理者
真正卓越的職場人,不需要向上管理技巧
兩個案例,看如何用數據分析技能診斷組織
丁當帶女團委屈哭。新晉管理者70%力不從心
公司首先是個社群:成長性企業社群建設方法
矩陣式組織,美好概念里的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