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皮克斯的動畫電影《心靈奇旅》是給社畜的“摸頭殺”:
“Joe,或許我的火花是走路、吃披薩、看樹葉?”“不,那根本不是夢想,那只是平庸地活著。”電影說,“平庸地活著”也沒關系。2020年7月,瑞士蘇黎世大學和荷蘭拉德布德大學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享受當下和長期目標對于實現幸福和健康同樣重要。我們其實很欠缺“活在當下”的能力,在心理學中,這種能力也叫“正念”。
文 | 周婧婧這是蓋雅學院第194篇原創圖文全文3490字,閱讀約需7分鐘
《心靈奇旅》再次帶火了這個詞:活在當下。
在心理學領域,“活在當下”常被與“正念”(Mindfulness)這個名詞結合?!罢奔粗浮罢诘摹?、“當下的”;“念”即我們的感知、感受、思想等。它指一種訓練我們“將注意力回歸事物本身,在混沌中尋求平靜”的方法。
在這個嘈雜不安的時代,我們被外在的噪音和內在的焦慮裹挾,越來越難“活在當下”:無法忍受任何空白時刻,無論吃飯、走路、睡前,總如強迫癥般的一遍又一遍刷著朋友圈和抖音。
工作群的消息此起彼伏,我們像陀螺一樣轉動其中。即使在休息時間,思緒也總是被工作侵入,無法安心享受閑暇、陪伴家人。
總在為不確定的未來憂慮,擔心35歲危機、擔心被時代淘汰。以致于永遠對當下的自己不滿,迫不及待吞咽各種新概念和新知識,急著立下一個又一個的Flag……
我們始終游離飄忽,不在當下。正念,可以訓練內心回歸當下,回歸平和、清明。
01/什么是正念?
帶著全然的自己,投入和體驗當下
《心靈奇旅》中,千年老靈魂22初來乍到地球,在Joe的身體里體驗“活著”的感覺。他用一顆好奇的心,觀察和體驗著“活著”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刻與周圍人和物的連接,這很“正念”:披薩的香味很誘人,咬上一口,不僅饑腸轆轆的肚子被慰籍,整個身體都被喚醒;
地鐵口音樂人的自彈自唱,令他像被施了魔法般,忘情佇立;
街頭排風口串出奇妙的風,躺在上面,領帶被鼓吹得矗直而立;
母親一邊嘮叨著,一邊為他量體裁衣。她的擁抱,奇特又溫暖;
陽光下的樹葉絢爛斑駁,一枚金色的樹 葉旋轉著、落入手心……
“Joe,或許我的火花是走路、吃披薩、看樹葉?”
“不,那根本不是夢想,那只是平庸地活著。”但這些所謂“平庸活著”的畫面,讓觀眾無比動容。在低調的宣發和排片下,電影依然拿到9.1分豆瓣好評。觀眾會被這些畫面打動,是因為這種“正念”狀態太契合人們潛意識的深層需求了:帶著全然的自己,投入和體驗當下,與周圍的人和物建立聯結,是一種美好到極致的體驗。
那究竟什么是正念?概念提出者美國麻省大學喬·卡巴金博士的官方定義是:“有意地、不做評判地專注于當下 ,而升起的覺知”。
英國“正念行動”組織則這樣解釋:“正念最好被理解為類似語言學習一樣的人類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一種使人們帶著開放、好奇,以及關心的態度,去專注于他們當下所體驗的自身及周圍環境事務的能力?!?nbsp;
正念的概念顯得有些“玄”,因為它最早確實是受佛法啟發的。但經歷四十多年的現代科學的考驗,正念不僅發展為正念減壓療法,在焦慮癥、抑郁癥等疾病的臨床試驗中被證明有效,還成為微軟、谷歌、諾和諾德、SAP、滴滴科技等科技公司用于領導力發展、團隊建設、及員工減壓和心理支持項目的重要方法。02/為什么我們需要正念?
一個走神分心的心,是不快樂的心
正念本該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回憶下幼兒時期我們心無旁鷲玩耍的狀態?可以一整個午后,都饒有興趣地觀察著幾只樹根下的螞蟻。),但在這個嘈雜的時代,我們被外在和內在的噪音裹挾,一邊匆匆趕路、一邊分神憂慮。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馬修·基林斯沃斯和丹尼爾·吉爾伯特曾做了一項實驗:他們通過一款iphone軟件,隨機與世界各地的人取得聯系,詢問他們的感覺、正在做的事情、正在想的事情以及快樂程度。共有2250人參與研究,提交了25萬個數據點。
數據表明,人們在46.9%的清醒時間中,都在走神,心思并不在所進行的事情上。
馬修·基林斯沃斯和丹尼爾·吉爾伯特還發現,走神時,人們做這件事的愉悅感就會下降——“有多頻繁的走神分心,比實際上所從事的事情,能更好地決定幸福感?!彼麄儗嶒瀸懗晌恼?,標題就叫《一個走神分心的心是個不快樂的心》。
經濟學家何帆暢銷書《變量2》中說:“這代人,理論上樂觀,現實中焦慮,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是種無力感?!?nbsp; 我們被這種無力感綁架著,容易走神,容易不在當下。
我們無力對隨時侵入的碎片化信息說不:微信公眾號、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臺,無時無刻推送著海量信息、通過大數據精準拿捏用戶的行為習慣和喜好,想方設法得掠奪用戶的每一絲碎片時間,侵入并蠶食注意力。
我們逐漸最初的享受信息便利,變成了“無力拒絕”的被動狀態:吃飯、走路、睡前,每一絲獨處的空隙,都必須用碎片化信息塞滿。不一遍又一遍刷著朋友圈和抖音,就會覺得六神無主。
我們無力對隨時侵入生活的工作說不:科技讓職場人“時刻在線”,我們像陀螺一樣轉動在此起彼伏的工作群里。而工作和生活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即便在休息時間,思緒也總是被工作侵入,無法安心享受閑暇、陪伴家人。
我們無力對內心關于未來的憂慮說不:《為什么你一直忙碌,卻沒有成長》、《35歲還沒成為管理者怎么辦?》、《40歲下崗的市場總監怎么辦?》……“內卷”的恐慌彌漫于媒體,也讓現實中的人們心神不安。
為此,我們總是對當下的自己不滿,對成長重度焦慮:參加一場又一場的論壇和培訓,迫不及待吞咽各種新概念和新知識;急著立下一個又一個的Flag——“新的一年,要看多少本書、聽多少門課”。稍作享樂,就會心生不安和愧疚,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
走神和不在當下,讓我們感受不到身心合一、與周圍自然聯結的快樂;長期如此,還會陷入焦慮、抑郁等精神困擾。
另一方面,注意力的缺失會使當下的工作效率降低,陷入到“忙碌而無效的努力”的惡性循環中。從長期成長看,由于缺乏深度體驗和深度思考,就無法形成洞見,無法將信息和知識真正內化為能力。
03/如何用正念,訓練內心“回歸當下”?
正念練習,能夠訓練內心學會“回歸當下”。這是有腦科學依據的:麻省總醫院的研究發現,堅持長達8周、每天27分鐘的正念練習的參與者,他們大腦的杏仁核確實縮小了。(杏仁核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它支配著快樂、 憤 怒、 恐懼和悲哀等情緒,其過度激活會引發焦慮、抑郁等情緒失調。)近些年,正念不僅在醫學領域發揮作用,還成為微軟、谷歌、諾和諾德、SAP、滴滴出行等高科技企業青睞的領導力及團建項目,更以各種app產品的形態,流行于大眾群體。你幾乎能夠在任意一款“播客”類app中,找到可以用于正念練習的冥想素材。
冥想確實是正念練習的重要途徑,它本身并不復雜,邏輯一般都是: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掃描和感覺身體,放松和不適都沒關系——放任神游——收回神游,重新關注當下。
正念并不只是冥想,它更多是一種內心狀態。但通過與自己最為緊密的身體進行聯結的冥想方式,可以幫助我們逐漸掌握這種狀態的三個要素:
活在當下:正念中的”活在當下“并非是“佛系”、并非是放棄長期主義,而是說要將“自動駕駛”的游離思緒,有意識地拉回到當下,去專注感知當下的軀體、感受、認知、想法、情緒、環境、信息,去把潰散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的拉回來。
自我覺知:指我們要以一種“觀察者”的角度,來“看”自己。比如用上帝視角觀察自己正處在什么情緒中?如何去描述這種情緒狀態,惱怒、嫉妒、慌張,或是多種情緒交織?當情緒來臨時,我們下意識想要做出的應激反應是什么?這種模式在我們的過往經歷中是否熟悉?促進我們陷入這種模式的因素會是什么?
不作評判:指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內部經驗(想法、情緒等)和外部環境時,只需要去感受和察覺它,并不用做出任何評判。哪怕我們的內部反應令自己不滿(我怎么能又生氣了呢?),也不自我責備;哪怕外部的信息是不期而遇的(我明明向他道歉了,他為什么還是這番反應?),也不評判譴責。
“活在當下”可以讓我們學會專注和放松,“自我覺察”可以讓我們更加清醒明智,“不做評判”可以讓我們更加開放包容。三種作用疊加在一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身邊的人和物連接,變得平和、溫暖,更敏銳地捕捉到多元信息,更富創意地解決問題、發現機會。
擁有這份專注和放松、清醒明智、開放包容,我們才能真正處理好工作、家庭、生活的關系,在世俗世界的規則下同時獲得幸福與成功。
長期主義,還是活在當下?關于人生意義的探討一直存在。但夢想和當下是要取此舍彼的,如文章開頭瑞士蘇黎世大學和荷蘭拉德布德大學的研究,享受當下和長期目標對于實現幸福和健康同樣重要。
通過正念,學習管理潰散的注意力,學會體驗全然投入的完整的幸福,學會與壓力和焦慮更好共存,可以幫助我們積蓄能夠持續應對不確定未來的心力。
《心靈奇旅》結尾時,重生的Joe說:“我會享受活在當下的每一分鐘”。積累好每一個當下的飽滿的幸福體驗,拼接出的完整的人生版圖,或許才是人生意義所在。
猜你想看:
被獎賞傷害的“985廢物”心流:為什么有的人總是精力充沛?不要求996,員工隨便休假,網飛值得我們學什么?2000萬補貼?雙倍工資?春節如何留住員工不返鄉?2021繼續同行,蓋雅學院開放「內容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