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書法的朋友一定會經常聽到老師說“永字八法”,說這是這個“永”字代表了八種筆法,那么永字八法到底怎么來的呢?
最早提出永字八法的,傳說是唐代的張旭。而且也不是他發明的,而是他的老師的老師傳了好多輩傳給他的“師法”。唐人韓方明的解釋說:
八法起于隸字之始,后漢崔子玉歷鍾、王以下,傳授至于永禪師而至張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勢,更備九用,則萬字無不該于此。
韓方明說的是不是真有這回事呢?其實不必太較真,但人家的基本道理說得很對。首先,八法是由秦隸變為漢隸以后才發生的。然后到了大約后漢時期,八法已經基本確立了。因為之前的隸書,我們稱之為“古隸”,那時的隸書剛由篆書轉變過來,筆畫逐漸由原來難于書寫的圓曲變為方直。而后漢的隸書也就是晚期漢隸被稱為八分書。
八分書這個名稱很好的解釋了隸書的演變,由原來篆書的勾紆回曲、抱成一團,逐步變為“八”向分布,八種分散獨立的筆畫了。也就因此產生了八種筆法(這里的八不是說就八個,八是古人喜歡用的數字,不必拘泥),后代的人不過拿“永”字作代表來說明而已。
一般人們都會覺得篆書最難,寫篆書很神妙,更高古,而隸書和楷書就簡單多了。其實不然,篆書的難難在結體離我們現在的漢字太遠,一般人不認識。但是篆書的筆法相對簡單,只要“一法”就夠了,而楷書、漢隸、八分書卻要“八法”了。學過書法的都會有過一種感覺,筆畫越少的字越難寫好、越難布局。而篆書相對筆畫繁,反而容易結構布置。不過外行看熱鬧,覺得篆書“神秘”,寫篆書的人學問比寫楷書和隸書的人高一級。
那么為什么說篆書就“一法”呢?這里的一法指的是筆法,一般寫篆書用筆都只是一個“中鋒”的筆法,線條要求粗細均勻如一,筆尖始終在筆畫當中運行。而到了漢隸、八分書時就不同了,筆畫由圓轉變成方折,這個筆畫一變,筆法一定大變。
寫篆書時筆法要“中鋒圓轉”,到了隸書就出現了折筆硬轉,同樣的篆書的那種“裹鋒”“均停如一”的圓筆線條,變成了“鋪鋒”和粗細變化、有芒有角的方筆線條。因此,“永字八法”其實還關乎著我們漢字的變革,來自于八分書。
現在說“永字八法”雖然有點老生常談的感覺,但對于想學習書法的人來說,還是需要我們好好學習一下的。名稱雖舊,道理尚存,也是我們學習書法的基本功之一。漢隸、八分書革了篆書的命,是我們今天楷書的真“母體”。由篆書到隸書的轉變成為“隸變”,是我們漢字演變的一次最重要的變革。
“永字八法”正是總結漢隸、八分書到楷書這個發展階段的筆法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