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 Up》總第169期 2018年1月31日 第9期
能把食物做得精致的,必定也會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能發現食物之美,感受食物精微的,想必也是懂得尊重自然生命,且把人生看得透徹。美食評論家,評的永遠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對生命的一種看法。
“便當”在日韓國家這樣稱呼,臺灣受其影響也這樣叫,大陸的叫法是“盒飯”,東北的叫法是“飯盒”。
飯盒
記得我上小學三四年級那會兒,早上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相互問:“嘿,你帶飯盒了嗎?”“帶了,帶了,今天我媽給我帶的餃子!”我們幾個帶飯盒的孩子,等到第二節下課,齊刷刷地把飯盒送到學校食堂工友那讓他幫忙熱一下,中午就能吃上熱騰騰的盒飯了。一想到中午能飽餐一頓媽媽做的飯菜,一上午四節課過得飛快。小時候,甭管是啥,只要是有愛吃的,就撒歡兒的開心。
那時的飯盒,是鋁制的,冬天班級里搭土爐灶取暖,大家就把飯盒放在爐子上烤,如果不經常挪動位置,會烤糊的,飯盒就被熏黑了,嚴重的連里面的飯菜也被烤干不好吃了。這種鋁制的飯盒里面沒有隔層,所以裝飯的時候,要么是左右分,一半裝飯一半裝菜,要么是上下分,底層鋪滿米粉,上面鋪上菜,然后蓋上盒蓋兒,再用手絹包得緊實一點,以免蓋不嚴飯菜都灑了出來。
小學上課聽了啥不知道,只知道午休的時光最難忘,因為那飯盒叫一個香。
蛋炒飯
初中記憶最深的就是蛋炒飯,一直吃到現在,前天晚上跟我媽視頻還聊到,想吃蛋炒飯了,熬到過年放假回家就吃到了。
吃蛋炒飯其實是不分季節和時間的,但我印象中吃蛋炒飯都是在冬天的晚上,所以我覺得冬天的夜晚七八點鐘吃最香,我和我弟趴在炕上看電視,我弟說餓了想吃蛋炒飯,我媽問我和我妹,你倆吃不,我第一個贊同“吃”!然后我媽炒了一盤子蛋炒飯,端到炕上,我妹減肥不吃,我和我弟就一人一碗。冬天坐在熱炕頭上吃香噴噴的蛋炒飯,再配上一頭毛蔥,真的老香了,邊看電視邊吃,大晚上的,一盤子蛋炒飯一會兒工夫進肚了,超級滿足。
舒國治的《窮中談吃》一書里面有詳細的介紹蛋炒飯的做法,閱讀至此,想想自己實在慚愧,我只顧著吃,全然不知道老媽是如何做出來的,只記得蔥花白綠相間,嫩嫩的香,雞蛋碎片大小相間和冷米飯融合的剛剛好,蛋是熱的,飯是冷的,融合之后,飯并不黏膩,粒粒金黃,更顯清醒,好嘛,吃出了獨立精神。
炒雞心
炒雞心,讀高四時食堂里我最愛吃的一道菜,忘了是星期幾有,反正每次食堂只要有這道菜,必讓阿姨幫我打一份。把一整個雞心豎著切分幾條,配上圓蔥或者青椒爆炒,再撒上孜然調味,葷素搭配,互取所長,凝成一道下飯的美食。
復讀的路漆黑又漫長,有這樣一道愛吃的菜牽掛著,也算是溫暖的光,畢竟,吃飽了才有力量奔赴夢想。
七八年沒回去了,不知道喜愛的那一口,是否還有。
碗碗香
大學門口有小吃街簡直不能更幸福了。我們學校出了側門有一個“小市場”,各種小吃店,商品店,好吃又好玩。我最愛的有三家,一家小火鍋、一家麻辣香鍋,還有一家碗碗香,就是各種炒飯,最常點的就是香菇墨魚丸雞蛋炒飯。在食堂吃膩了,就去小市場改善伙食,便宜又好吃。雖然畢業了,但年年回學校吃飯,也是拽上同學陪我把最愛的這幾家吃個遍。
經營碗碗香的是一對夫妻倆,幾平米的小地方,兩個人忙活著,恩恩愛愛,男人掌勺,女人招呼學生點餐,兩個人相互配合,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在學校有口皆碑。店面小,屋里擺三四張桌子就滿了,大夏天的,大家寧愿打著傘排隊,也要帶回宿舍一碗碗碗香吃。我的四年,有這一份難忘的記憶在。
美食代表著一種溫度,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意。碗碗香夫妻倆人相敬如賓,待人也是非常和氣,對學生都很照顧,我想,正是因為他們是溫暖的人,所以做出來的炒飯也超級溫暖。去年回學校,老板娘生了一個男寶寶,也兌了一個新的店面,現在店里更寬敞了,日子蒸蒸日上,生意越來越紅火,小店面溢滿了幸福。
烤魚
在報社工作期間,烤魚是最愛,應該是我工作這幾年最奢侈的時候,掙得不多,吃得不錯,中午和同事點餐,川菜館,最愛巴蜀烤魚、干鍋土豆片,配上米飯好吃,配上饅頭花卷也好吃。
現在周末有空,約上報社同事找一家像樣的川菜館,必點的還是烤魚。窮日子,過得樂呵,可能也是生活哲學吧。
美食,美不美,除了味道,還有同吃的人也很重要。美,悅目賞心,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美上加美。人對了,即便是白菜土豆,吃著也是獨特的滋味。
有的時候,簡單,最珍貴。
尊重生命
我不會做菜也不太懂吃,但懂得尊重生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無論是家里父母還是在單位食堂,都會被告訴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費糧食,這樣做不僅僅是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更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當我還能坐在電腦前回味這些,每天還能吃飽飯,就值得感恩一切。
還有很多零星的記憶,有關于吃,最平常的飯菜,都是難以忘懷的味道,是愛的味道。
我記得小時候冬天聽到賣糖葫蘆的叫賣聲,老爸就追出去給我們買回幾串吃,酸酸甜甜,串起來的是我們兒時最甜的滋味。現在每年冬天看到推車子賣糖葫蘆的,我首先想起的就是我老爸,想起小時候他給我們買糖葫蘆的情景。一種味道,一種承載,永不會磨滅。
這周在讀臺灣作家舒國治的《窮中談吃》,每一餐都寫的細致,讀出來的是生活的樸實。生活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烹飪出的味道,從他的書里走出來,便可領悟生活的味道。讀這本書時,再放一首江蕙的《家后》,再對味不過了。
腦海中出現的是一個溫暖的家庭畫面:夫妻在廚房忙活著,丈夫張羅著碗筷,孩子圍著桌子嬉嬉鬧鬧。
最難忘的、感動的原來就是,無論什么時候你回來,溫暖常在。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