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 Up》總第455期 2020年04月01日 第34期
對外,我們講“和”,和氣生財;對內,我們講“敬”,敬老愛幼;對下,我們講“慈”,父慈子孝;對上,我們講“孝”盡心盡孝。
《爾雅》中指出“善事父母為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著幾千年來華夏人民的行事準則,在《論語》為政篇有這樣四則有趣的對話,四個人都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但孔子卻給他們不一樣的回答。
孝有統一的標準嗎?到底怎樣的侍奉才能稱之為盡孝了呢?咱們逐一品品這四則對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這個人來請教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告訴他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只看到這,這個對話就結束了,不知道孟懿子懂沒懂他的意思,看到這你們怎么理解這個禮?對待父母要有禮貌?當然要有禮貌啊,難道就這么簡單?好像沒有指導一樣誒。
后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就跟他說了這個事,說孟懿子找我問孝,我回他孝就是不要違背禮,樊遲就很不理解,問他什么意思,孔子這才道出這個禮的真意“父母活著的時候,按照禮儀禮節侍奉他們。父母死了,也要按照禮數埋葬他們,這還不夠,每到祭祀的時候也要以禮待之”。
這里大家先姑且記下這個“禮”,因為孔子的整個思想觀點里都離不開這個字,為什么禮這么重要,后面咱們會講到。那聽完這個答案,好像明白盡孝是怎么一回事了,可是還是有點太寬泛了,有沒有落實到實際小事當中的做法呢?緊接著出現第二則對話。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就是上面孟懿子的兒子,他來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對他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能看到這樣的糾紛,老人生病幾個孩子都不管不問,高昂的醫藥費、全天候的陪伴,勞民傷財,誰也不愿意多付出一分,兄弟姐妹之間你指責我我抱怨你,心生嫌隙,躺在病床上的父母看在眼里寒在心上。俗話說一對父母能養九個孩子,九個孩子養不了一對父母,這就是孝出了問題。如果父母生病你都能不管不問,那你盡的是哪門子的孝呢?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也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回答他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就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
你仔細讀讀孔子這句話,一針見血,直接扎到你的骨頭,這句反問,直擊心靈,發人深省。孝敬,孝敬,知孝還要能敬。敬是把人當人看,把父母當老人看,知道他們的需要更知道他們心理上對兒女的依賴。
有多少人和父母住在一起,對父母說話卻沒好聲沒好氣兒,訓教起父母來,父母年邁可憐巴巴也不敢回嘴。他們覺得能養你都是最大的孝順了,還想要要好臉兒?根本不知道敬才是真正的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倒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這里孔子給出的答案和給子游的差不多,侍奉父母難在一個敬字上,不敬肯定不會和顏悅色,不會好好跟父母說話。
這四則對話仿佛是在幾千年前的先秦時代,可是現在回顧想想,這些話依然受用,這些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句話可不只是說說而已,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到:對待父母有沒有盡到禮數,有沒有在他們生病的時候好好照顧他們,有沒有跟他們好好聊天耐心傾聽他們說話,有沒有和顏悅色……
牢記孔子這四則對話,讓我們銘記父母恩,好好盡孝。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