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17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年會于廣州召開。會議以“精準、規范、創新”為題,聚焦結直腸癌的精準診療、最新進展和轉化前沿,共襄結直腸癌診治難點的持續攻克。
本期《腫瘤醫學論壇》特邀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副主任陳功教授進行專訪。陳功教授聚焦ctDNA-MRD檢測和新輔助化療在結直腸癌精準治療中的應用,解讀2022 ASCO會上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度分析亮點與難點,與大家一同展望結直腸癌精準治療的未來。
腫瘤醫學論壇
問:在2022 ASCO會上,DYNAMIC研究提示,ctDNA指導Ⅱ期結腸癌治療可減少輔助化療的使用,請您談談ctDNA-MRD檢測在結直腸癌精準治療的研究和臨床應用中,主要的難點有哪些,有哪些解決途徑?
MRD指導加減治療,節約衛生資源,
減輕患者痛苦
MRD應用難點之一:檢測標準不統一
MRD檢測對所有實體瘤的個性化輔助治療決策極具意義。但這項檢測仍存在許多技術上的問題,例如在徐瑞華院長帶領下,我們中心聯合了復旦大學腫瘤醫院和浙江大學第二醫院從2017年9月到2020年3月份完成了類似的研究,共納入276位患者,最終完成分析的240位患者的結果表明II、III期患者整體MRD陽性率是8.63%,再分期后,Ⅱ期陽性率就降至4%左右。前面提到的澳大利亞的研究里,重復了兩次MRD檢測,陽性率為15%。今年的ASCO-GI會議上,一項來自日本CIRCULATE的GALAXY study研究公布了1088位Ⅱ期結直腸癌患者的MRD陽性率結果為7.6%,這項在世界范圍內樣本量最大的研究采用的是美國Natera公司的Signatera檢測技術。這就說明采用不同公司的不同檢測技術和套餐,可能會產生不同的MRD檢測標準。如按照前述澳大利亞研究的標準,需要化療的Ⅱ期患者比例是15%,按照我們的研究的標準這個比例是5%,按照日本的研究則是7%。標準的不統一會導致結果的差異,因此對MRD檢測標準進行統一是這項技術遇到的第一個難點。
MRD應用難點之二:無法完全指導治療
第二個在臨床上的難點是MRD無法完全指導治療。醫生根據MRD檢測來為輔助化治療做決策,因此臨床上醫生已逐漸達成術后第一次MRD尤為關鍵的共識。另外術后3個月也是一個關鍵時間點,一旦在術后3個月檢測出陽性,那么考慮采取繼續化療;如果檢測為陰性則停止化療。盡管如此也還是存在一些棘手的問題,倘若患者在結束所有輔助治療后卻在常規的隨訪過程中檢測到MRD陽性,這時我們是無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并且,告訴患者他在術后可能有復發風險,更是會讓患者感到負擔和焦慮,這就涉及到倫理層面的問題。唯有之后開展更多大規模臨床研究,才能證明是否只要MRD檢測陽性就能對患者進行干預治療,逆轉患者預后。
腫瘤醫學論壇
問:2022 ASCO會上OPTICAL研究公布了局部進展期結腸癌新輔助化療的大型Ⅲ期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請您介紹一下未來新輔助化療在局部進展期結腸癌治療的主要探索方向。
新輔助化療在局部進展期結腸癌治療
的探索:困境與希望共存
OPTICAL研究原本的目標是希望這些病人的無病生存率能從70%提高到78%,但結果顯示DFS僅延長了2%左右,并無顯著延長。但該研究在亞組分析時意外發現次要終點OS明顯延長,總生存率從85%提高到90%左右。所以這個研究結果顛覆了我們既往的想法,因為以往的術后輔助化療研究中結果通常都是延長DFS,而OS無獲益。另外,該研究亞組分析顯示女性病人獲益更多,這些疑問只能靠后續的探索分析來解決。可能的原因是術前新輔助化療雖然沒有降低復發的風險,但對于復發后的治療產生了影響從而延長總生存。
中國CSCO指南在2021年就新增了針對MSI-H患者行免疫治療的推薦,而美國NCCN指南是在2020年開始推薦T4B結腸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直到今年三月份才提出結腸癌患者中的MSI-H人群不能進行新輔助化療而是進行新輔助免疫。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CSCO指南先于美國NCCN指南一年提出了這項推薦,這得益于在徐瑞華主任委員、前任主任委員張蘇展教授以及候任主任委員李進教授的帶領下,整個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的指南編寫專家組將專業性和前瞻性等各方面綜合在一起,做出了一版目前不落后于世界上任何一本先進指南的中國版指南。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新輔助治療、新輔助化療推薦陸續寫進指南,為更多局部晚期結腸癌患者帶去福音,但重點是怎么定義治療的受益病人,這有待更多研究。
專家簡介
陳功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結直腸科副主任
1998年碩士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七年制,畢業后留院工作至今,2003年獲博士學位,2005年12月獲聘副主任醫師。現任CSCO青年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胃腸道間質瘤專家組組成員,美國臨床腫瘤學學會會員,歐洲腫瘤學學會會員,廣東省胃腸外科學會委員,《中外胃腸外科雜志》編委,《癌癥》雜志特約審稿專家,《腫瘤研究與臨床》雜志特約審稿專家,歐洲Annals of Oncology雜志中文版編委,美國The Oncologist雜志中文版編委。
2001年~2003年赴澳大利亞Adelaide大學伊麗莎白女王醫院從事訪問學者工作,并獲澳大利亞南澳“2002大腸與癌癥研究基金”資助,從事結直腸癌淋巴結微轉移的分子研究。2010年被遴選為“CSCO-哈佛英才計劃”第一批學員,赴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進修“結直腸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培訓課程。參與MASCOT、AVANT、LANGist、CAMN107G2103等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自2007年以來參與美國NCCN臨床指南中國版研討會的翻譯工作,擔任結直腸癌指南的主要翻譯工作。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十余篇,其中包括Disease of Colon & Rectum, Annals of Oncology, BMC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等高水平雜志。
擅長:結直腸癌的診斷、治療(外科手術、化療)和臨床研究。
編輯:杜燕旋
實習編輯:黃綺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