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身患癌癥的病人跌宕動魄,險中求生的心靈奇旅。
生病之人,必有解藥,生命的至暗之地,也可以有光明照射,
《藥樹》講述了身患癌癥、瀕臨死去的都市白領女性陳樹,準備在病房舉辦一場臨終婚禮,告慰自己
但是,她遇到的恰恰不是只想走過程的心理師,而是有感情、能代入,對意象對話療法沉迷其中,另類執著的心理師,在海音的引導下,陳樹深入探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各種子人格,在撥開事件表象的迷霧,得以窺視精神層面的真相。
《要樹》的寫作嫻熟運用了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雙線呈遞的手法,現實與心靈雙重空間內發生的種種事件不斷地交疊、碰撞,虛實交錯又淋漓盡致,原來看似母親重男輕女的背后卻是不可言表的傷痛傳承;原來弟弟看似冷漠無情的背后是獨享的愧疚和無奈;更原來讓自己喪失生命活力的“獻祭”“死亡”“戀父”等情結,才是愛恨情仇背后隱藏的心理真相。
恨才是最深處的愛,死亡恰恰是為自己活……
在海音的協助下和引導下,在夢境中她遇到了懷疑、懦弱、破壞、死亡不同的
心理咨詢的核心奧秘恰恰在于:生命的張力在正與反、真實與虛幻之間迸發。
作者朱建軍,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學中國化先行者。國內最早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和最知名的咨詢師之一,迄今已從事心理咨詢30多年。
20世紀90年代創立我國本土非常優秀的心理治療技術“意象對話療法”,是我國第二位獨自創立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的學者,跟隨者和弟子無數。
出版著作30余部。除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之外,還涉及文化心理學、心理歷史學、環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多個領域,作品有《你有幾個自己》《自知》《藥樹》《釋夢》《心靈城堡漫游》等。
《藥樹》是我第一次讀關于心理學范疇意象對話題材的心理治療小說。不能不說《藥樹》的構思和情節非常有創意,閱讀的過程,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看小說的心理治療思路范本的故事過程,幾乎可以等同于同時借鑒解剖自己的心理醫療自身的過程。
《藥樹》與其說是部小說,不如說是作者朱建軍把心理咨詢咨詢案例、意象對話療法的研究成果,用一個看似俗套的故事情節的外衣包裹后,串聯成一本關于意象對話療法科普讀物。
很多時候,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于心理師都是敬而遠之,即使明知自己心理有問題,也是諱疾忌醫和“文過飾非”,通過《藥樹》借陳樹之口:“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闡述一個習以為常的人生哲理:無論是自渡還是渡人,意義可以不重要,結果也可以忽略,珍惜和享受的在于全心投入的過程中!風景在路上,而不僅僅在目的地。
而心理咨詢師就像“手里握著一根火柴的人,為一個在黑夜中迷路的人劃亮一道光。雖然一根火柴可能沒辦法照亮整個黑夜,但萬一對方手中恰好拿著火炬,就差這一點點火種呢?”
《藥樹》這本書雖然是以小說的形式呈現的,但顯而易見,寫作本身不是作者朱建軍的最強項,但對于精神分析、心理學范疇作者絕對是駕輕就熟,故事里穿插著大量的意象對話療法的心理咨詢情節,朱建軍信手拈來。心理咨詢過的讀者,一定會被某一瞬間的過程或者語言產生共鳴。
《藥樹》中對患者陳樹的一浪高過一浪的心理活動描述,以及陳樹媽媽無以言表的內心深處的救治心態:“只要什么都嘗試了也算盡力了”,護士和醫生的表現、長期陪床心態,都真實立體地給以文字再現。;讓讀者不經意間就被帶入其中,隨著
周國平說: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顆寧靜的靈魂,你就快樂,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看完《藥樹》,真的會不知不覺間就為意象對話療法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