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件更新并建立在2014年神經介入外科學會指南“神經介入手術中血小板功能抑制劑和血小板功能檢測”(2014 SNIS指南)的基礎上2014年SNIS指南側重于不同藥物的描述及其對血小板活性影響的測試,而當前的文件在簡要討論了新批準的用于直接凝血酶抑制劑和凝血因子Xa抑制劑的逆轉藥物以及血小板功能測試的更新后,強調了病理特異性的考慮。
建議1:當單個患者的血栓形成風險超過出血風險時,在神經介入手術或大出血發作后恢復抗凝是合理的(I類,C-EO級)。建議2:血小板檢測可用于指導當地實踐,使用數字的具體方法顯示出明顯的當地差異(IIa類,B-NR級)。建議3:對于接受腦動脈瘤治療的無合并癥患者,除了導管手術和動脈瘤治療設備的血栓形成風險外,不需要額外考慮藥物選擇(IIa類,B-NR級)。建議4:對于在過去6-12個月內放置過心臟支架的接受神經介入腦動脈瘤治療的患者,推薦雙聯抗血小板治療(I類,B-NR級)。建議5:對于靜脈血栓形成超過3個月且正在評估神經介入腦動脈瘤治療的患者,應考慮停用口服抗凝治療或維生素K拮抗劑,以權衡延遲動脈瘤治療的風險。對于過去靜脈血栓少于3個月的患者,應考慮延遲神經介入治療。如果不可能,請參見房顫建議(IIb類,C-LD級)。建議6:對于接受口服抗凝治療并需要神經介入治療的房顫患者,TAT(三聯抗血小板/抗凝治療=口服抗凝治療+雙聯抗血小板)的持續時間應盡可能短,或根據個體的缺血和出血風險情況避免使用口服抗凝治療+單一抗血小板治療(IIa類,B-NR水平)。建議7:對于未破裂的腦動靜脈畸形患者,沒有指征改變用于治療其他疾病的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IIb類,C-LD級)。建議8:有癥狀的癥狀性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應在神經介入治療后繼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進行二級卒中預防(IIa類,B-NR水平)。建議9:癥狀性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神經介入治療后,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應持續至少3個月。在沒有新的卒中或TIA癥狀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個體患者出血與缺血的風險考慮恢復單一抗血小板治療(IIb類,C-LD級)。建議10:接受頸動脈支架術的患者應在手術前和手術后至少3個月接受雙聯抗血小板治療(IIa類,B-R級)。建議11:在緊急大血管閉塞缺血性卒中治療期間接受頸動脈支架術治療的患者,無論患者是否接受過溶栓治療,都可以合理地給予靜脈或口服糖蛋白IIb/IIIa或P2Y12抑制劑負荷劑量,然后維持靜脈輸注或口服給藥,以防止支架血栓形成(IIb類,C-LD)。建議12:對于腦靜脈竇血栓形成患者,肝素抗凝是一線治療;特別是在藥物治療后仍出現臨床惡化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血管內治療(IIa類,B-R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
神經病學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腦血管病和神經危重癥
作為中國卒中學會重癥腦血管病分會的官方公眾號,是以急重癥腦血管病管理為核心,利用現代互聯網交流模式,搭建的多學科學術交流平臺,由劉麗萍教授團隊發起并匯集海內外神經重癥領域專家傾力打造。聚焦臨床熱點難點、薈萃國內外前沿資訊、分享最新指南共識、討論解析精彩病例、開展實戰專題培訓、全方位呈現學術視聽盛宴,旨在為共同推進急重癥腦血管病規范管理、優化管理策略、促進神經重癥專科人才培養、加強國內外多學科交流互動。
在此誠邀各位同道積極投稿,稿件內容包括病例分享、專家團隊宣傳、學術新進展,或是您工作中的新聞活動及感悟。投稿請發至CSA_CSCS@126.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