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KA
2023/05/18
全職媽媽,以愛之名的甜蜜負擔?
作者 | 藍貓
編輯 | G3007
編者按
手心向上的日子不好過,全職媽媽的尊嚴從哪里來?家務不會憑空消失,小孩也不會自己長大,這些事情總需要有人來做。并且,大多數家庭里,妻子收入低于丈夫,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如果要犧牲掉一個人的工資,當然是犧牲少的那一份。
上周日是母親節,社交網絡上隨處可見對媽媽的感謝和祝福,很多媽媽也曬出了收到子女精心準備的禮物時的開心心情。作為媽媽,陪伴子女成長是非常幸福的,但看起來溫馨美好的全職媽媽背后,卻有道不盡的心酸和辛苦。
01
全職媽媽,以愛之名的甜蜜負擔?
2022年初,在某二線城市工作的小雪生了孩子,父母公婆在老家工作走不開,疫情原因公司業績不好,小雪干脆辭職在家全職帶孩子。雖說帶娃不易,但是能時刻陪伴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種幸福。
在生孩子之前,小雪就職一家私企,工作強度和收入都一般,老公收入更高一些。小雪和老公日常各管各的錢,大額支出互相溝通,在經濟方面基本上沒有過齟齬。全職帶娃之后,老公每月替小雪支付信用卡賬單,但是幾個月下來,小雪不禁想,雖然自己不擔心花銷,但是沒有積蓄就沒有安全感,自己這么辛苦,難道老公不應該給自己支付一份工資嗎?
在跟同樣是全職媽媽的朋友小雅聊起這個話題的時候,小雅建議小雪讓老公上交工資卡,掌管家里的財政大權。
小雅也是一位全職媽媽。她老公經常出差,現在老大一年級,老二幼兒園小班,每天需要接送、輔導作業,忙得不可開交。小雅老公在家的時候會主動做飯,工資全額上交,除了偶爾喝點啤酒外沒有不良嗜好,算是朋友圈子里的模范丈夫,小雅也覺得自己過的還算幸福美滿。結果年底的時候老公問小雅今年家里的積蓄有多少,小雅盤點之后發現所剩無幾,老公臉色不太好看:我每月工資給你,自己才那么點零花錢,你居然沒存下來錢?小雅也很生氣,家里的房貸車貸、日常花銷就不少,還要給孩子交學費、報興趣班,老公的工資看上去還行,但也禁不住花,即使掌握家里的財政大權,自己不僅不曾有過一點私房錢,甚至連自己的日常開銷都得精打細算。
小雅埋怨說,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電視劇《三十而已》里,童瑤飾演的女主角顧佳是一個堪稱完美的全職媽媽,有學歷有能力,生完孩子之后仍保持著完美身材,丈夫的公司遇到難題她也能幫上忙,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然而現實中,大多數全職媽媽的生活卻是一地雞毛,小紅書上搜索“全職媽媽”,出來的筆記大多都在抱怨和后悔。繁重的家務、沒有存款、周圍人的不理解、甚至來自于子女的鄙視,使得很多全職媽媽處于崩潰的邊緣。
《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情況》顯示,近十年來,全國18~64歲的女性中大約有三成不在業,與第三期調查時得到的數據相比,數量明顯增多。二胎、三胎政策放開后,照料子女的職責加重,使得女性成為全職媽媽的比例將會進一步升高。根據母嬰平臺寶寶樹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2020年,全職媽媽比例達到56.6%。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出于無奈,全職媽媽都已經成為了媽媽中的大多數。
在提到為什么要成為全職媽媽的時候,很多媽媽面露苦澀:家務不會憑空消失,小孩也不會自己長大,這些事情總需要有人來做;并且,大多數家庭里,妻子收入低于丈夫,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如果要犧牲掉一個人的工資,當然是犧牲少的那一份。
02
全職爸爸月薪2萬
全職媽媽手心向上?
與全職媽媽的普遍相比,“全職爸爸”算是珍稀動物,作家毛利的丈夫小陳就是一名稀有的全職爸爸。在毛利和小陳都還是新手爸媽的時候,他倆約定“將來誰成功了就回來帶孩子”。幾年后,毛利的小說賣了版權,入賬一百多萬,此時小陳33歲,在公司是一個小團隊的領導,月薪2萬。小陳兌現承諾,回家全職帶6歲的兒子,毛利每月按照小陳之前的月薪給他發2萬元工資。毛利坦言,給小陳發工資的初衷是為了自己“可以更加居高臨下、理直氣壯”:“如果不發錢,在小陳忙著做飯帶孩子的時候,難免會對我氣不打一處來:你就不能幫忙干點什么嗎?”
據毛利描述,小陳的全職爸爸工作無論在小陳的前公司還是在自己小區都掀起了一股巨浪,就連毛利的母親都表示非常不理解。但是小陳的工作還是很出色的,處理了大多數家務,搞定了麻煩的幼升小,培養了兒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可見,男人也可以擅長做家務和帶孩子。
在上野千鶴子和田房永子合著的《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中提到,20世紀以來,從“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經濟”的時代逐漸進入了“女性有了更多選擇(工作/結婚)”的“表面平等時代”。然而,雖然女性有了更多選擇,人們培養男性的方式并沒有改變,男性仍然是“工作-該結婚的時候結婚-養家糊口”,因此,一旦結婚、生育,兩性之間的鴻溝就會突然出現。例如田房永子的母親就會要求田房“既要結婚育兒照顧家庭又要有一門手藝(可以賺錢)”,而田房永子的丈夫只需要工作賺錢就是一個“好丈夫”。這樣的教育方式和社會氛圍下,全職媽媽很難心安理得的只照顧家庭,賺錢的任務由丈夫來完成。即使你把家收拾的干凈整齊,孩子培養的非常優秀,依然會聽到很多批評的聲音。
除全職過程中繁重家務造成的身體疲勞和“手心向上”的心理壓力外,全職媽媽還面臨著后續就業的壓力。
據中國人民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使用相同背景簡歷的情況下,變量為性別,男性求職者收到的面試邀請是女性求職者的1.42倍。在此社會環境下,作為女性群體一部分的全職媽媽的求職處境更加艱難。25~35歲,是大多數人的職業上升期,也是女性生育的黃金時期。全職媽媽長期脫離社會群體和工作,容易自信心缺失;全職期間忙于照顧家庭,很少花費時間精力關注行業發展,也會導致再就業時跟不上變化。再有,即使全職媽媽重返職場,仍承擔著大部分照顧家庭的職責,就業時會優先考慮“離家近、工作時間短”等因素。社會環境對女性就業的影響、全職媽媽自身能力提升的停滯、家庭的影響,都使得全職媽媽重返職場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03
“家務補償金”是全職媽媽的福音嗎?
根據民法典1088條,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這對于全職媽媽的權益保護上了一大臺階,然而,司法解釋、法律實施具體細則上的空白現實,還是讓全職媽媽對家務勞動的投入產出難以量化,補償標準也不好把控。
22年9月,一個“女子全職帶娃離婚補償10萬”的新聞沖上熱搜。福建晉江的一對夫妻結婚10年,育有一子一女,丈夫2次起訴要求離婚,法院判決書中提到:“在原、被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被告全職照顧家庭,撫育子女,在家務勞動中負擔較多義務,一定程度上造成個人發展機會的損失。綜合考慮2011至2021年本地區平均生活水平,結合原告的實際經濟狀況以及被告為家庭勞務付出程度,判決原告支付被告離婚經濟補償金10萬元。”熱搜詞條下的評論幾乎一邊倒的表示“對女方很不公平”、“請保姆都不止這個數”、“不要結婚、不要生孩子”等。
諷刺的是,在類似案件中,10年10萬的“家務補償金”甚至不算低。在2021年柳州市家事少年案件審理中心依法審理的一起離婚糾紛案中,莫某(男)與趙某(女)結婚6年,莫某借外出工作為由在外地工作,趙某獨自一人照顧患阿斯伯格綜合癥(孤獨癥的一種)的兒子,6年中,莫某僅向兒子支付了5000多元的撫養費,后莫某以夫妻感情破裂提出離婚,并當庭承認自己在婚姻存續期間有出軌行為。最終,家少審理中心判決準許二人離婚,孩子由女方撫養,莫某每月按時支付兒子撫養費900元,并向趙某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1萬元、家務補償款2.5萬元。
在該案件的評論中,業內人士表示民法典這條規定“使家務勞動的價值在法律層面得到更廣泛承認和尊重,從而使家務勞動補償制度更具有操作性,保護了在家務勞動中承擔全部或主要義務的女性,對全職太太來說,是一種福音。”
司法的進步不容置疑,但是,一年不到1萬元的“家務補償金”與全職媽媽的付出相比,用杯水車薪來形容毫不為過。
在招聘網站上,一個新興的職業開出了不亞于大多數公司中高層管理者的高薪——兒童成長陪伴師。
從崗位描述中可以看出,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負責兒童的日常起居和陪伴,諸如早教、習慣培養等,薪資高、含假期、晚上不用帶睡、不用做家務,實在令人羨慕。但客觀來講,除對外語和學歷要求較高之外,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工作就是全職媽媽工作內容的一部分,此外,全職媽媽還承擔著家務阿姨和育兒嫂的職責,且全年無休。
全職媽媽圈里有一個笑話:一個小區的兩個全職媽媽交換去對方家里做保姆,比在自己家里輕松很多,不僅能賺一份不低的工資,還能贏得家里人的尊重。這大概就是大多數全職媽媽的現狀:媽媽付出了辛苦的勞動,承擔著來自社會和家人的壓力,面臨著后續就業的壓力;但不僅沒有工資,還會被認為是“被老公養著的閑人”。
04
“媽媽是超人”既是事實又是綁架
科普平臺“怡禾心理”提到過一個詞:“媽媽羞辱(mom-shaming),指媽媽們的選擇受到各種指責和攻擊,尤其是在當今互聯網文化中,媽媽們幾乎在任何事情的選擇上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攻擊,它可以從被動攻擊性評論到全面的欺凌,讓人覺得不舒服甚至覺得受到創傷。而最常見的“媽媽羞辱”的方式,就是關于是否成為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的選擇,無論你如何選擇,都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指責。
對于全職媽媽來講,與其在社交網絡上抱怨,不如主動向老公聲討。如果全職媽媽覺得自己在家庭里遭遇不公,請主動發聲告訴老公你的訴求。
此外,全職媽媽還需要對自己的將來有所規劃。無論是購買商業保險和個人養老金,還是對自己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或學歷提升,對自己的投資都是值得鼓勵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全職媽媽的辛苦,然而“媽媽是超人”既是事實又是綁架,無論怎樣渲染媽媽的付出,從權利關系上看,女性始終還處于弱勢。剛剛過去的母親節,微博上有一句話“如果你只在母親節這一天洗碗,那家里的洗碗機都比你孝順”。當媽媽不需要被歌功頌德,需要的是切實的幫助和尊重。我們所追求的,是弱者也能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