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懊惱暗藏于心,一味地掩蓋自己的憂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偽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逐漸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滑稽可笑的怪胎。--《人間失格》
對我而言,看一本書,更多的是以上帝視角在旁觀著書中人物走完他該走完的情節。
史鐵生曾說過:“寫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實的他人,寫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實的自己》
看完《人間失格》這本書,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這個人,真實的他在《人間失格》這本書出版不久,就自殺了。太宰治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當地首要人物,母親體弱多病,不能親自撫養孩子,父親的嚴厲和母親的缺失。導致太宰治從小心思纖細而敏感,后來他在東京大學法文系就讀,讀書期間他積極參加左翼運動,從25歲開始,五度自殺,曾和藝妓同居,后來被退學,期間四次殉情未遂,三十九歲時與最后一位愛人相約投水自盡。
而小說的主人公阿葉,很小的時候,就體弱多病,敏感懦弱。充滿著對人世間的恐懼,通過討好別人來緩解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很小的時候就會用假裝的歡樂逗大家開心,甚至成為學校里最受歡迎的學生,中學之后,開始經常逃學,認識酒肉朋友,后來的生活也是貧困交加,一步一步走向毀滅的路.....
經歷如此吻合,也許這本書是太宰治真實內心的寫照吧。
其實這本書,我一直聽說過,但不知道為什么,我看到名字其實就沒有想看的沖動,尤其是大家口口相傳的對這本書的備注:生而為人,對不起。
對于這種類型的小說來說,我幾乎不可避免的會在讀的過程中想到作家本身在寫這些文字時該得多痛。
用這般誠實的近乎殘忍的筆觸,幾乎漫不經心地橫刀對自己剖腹,露出內里的慘淡與不堪來。
作家本身就是極其敏感的人,而寫作的過程,又是不斷地去旁觀他的痛苦,解剖自己的痛苦,直到把最痛的那一面寫出來。冷靜的寫出來。
這是有風險的,大概率的可能是萬劫不復,像前些時候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作者一樣,完成寫作后,在臥室上吊自殺。她曾說:“如果你讀完感到一絲一毫的希望,我覺得那是你讀錯了,你可以回去重讀”
真正的黑暗不帶一絲光亮,真正的絕望談不到任何救贖。
小概率的可能說,痛苦成就了作家,使其變得更加柔軟而堅定。
可是作為讀者的我,實在實在是不敢也不想看到,一個極度敏感的人,一點一滴的涂著改著,直面自己的痛苦,又無旁人理解和陪伴擁抱。只是自己一個人,不斷的重現那些孤獨而委屈的經歷,而后陷入極端的自我否定,直至開始自己放棄自己。
就像捧著自己脆弱的心,思考一下,而后狠狠的捏碎。
通過葉藏的獨白,讓我窺探到太宰治內心的世界。
這是,一個灰色的世界。
灰色,一種單調,無感,甚至給人以壓抑的顏色,卻是葉藏生活的主色調。更可悲的是,這個灰色的世界的描述盡然是從家庭聚餐開始的。“在我鄉下的家中,就餐時,全家人一共有十個左右,大家各自排成兩列入座,作為最小的孩子,我自然坐在最靠邊的席位上,用餐的房間有些昏暗,吃午飯時只見十幾個全都一聲不響的嚼著飯粒。那情形總讓我不寒而栗,再加上這是一個古板的舊式家族,所以每頓端上飯桌的菜肴幾乎都是一層不變的,不可能奢望出現什么珍奇的山珍,抑或奢華的海味,以至我對用餐時刻充滿了恐懼,我坐在那幽暗房間的末席上,因寒冷而渾身顫抖”
家庭聚餐,原本溫馨愜意的場面卻變得如此的壓抑,以至于葉藏一生都在不停的念叨著對所有人的恐懼。這種恐懼從何而來?是天性敏感嗎?應該不完全是,如此壓抑的環境下,無論是誰也會細思恐極。
而正是這種深深的恐懼感,使得葉藏在孩提時代就開始一次次的逃避現實,擔憂為了迎合身邊人共同的”世界觀“帶上了”小丑“的面具,來隱藏自己的內心。有時他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有時他會發出些許的不屑和輕,蔑視那些被他以”絕妙的手段,精彩的表演“所欺瞞的人們,可是他最愿意的是躲藏再人們的笑聲中,獲得片刻的歡愉和寧靜。
隨著葉藏的成長,他發現生活的灰色也從家里擴展到學校,到朋友,到社會,緊緊地包圍著他,束縛著他,使他不得不帶上更多的面具,在學校,老師們一邊嘲笑著”這個班級沒有大葉該是多么好“一邊又欣賞著葉藏小丑式的表演,社會上崛木一邊瘋狂的阿諛奉承著阿葉。一邊卻從來沒有將阿葉當做”人“來看。”比目魚“身上的那種世故圓滑,拿著阿葉哥哥寄來的錢,給自己領人情的虛偽,而最可悲的是,阿葉父親對他長時間的不聞不問,冷漠以對。我想換作是誰,都會在這種環境下都會或多或少的抑郁吧。
葉藏也是這樣。
不過不像大多數人會反抗。就像《楚門的世界》的男主一樣,逃出原本設計好的命運,葉藏選擇的是,用一個套子將自己裝起來,給自己戴上面具,以小丑的形式面對這個世界。”我想到一個好方法。那就是假癡假呆。詐啞作聾。這是我對人類最后的求愛,盡管我對人類極度恐懼,但似乎始終割不斷對人類的緣情,于是借著裝傻這一縷細絲來維系與人類的關聯。表面上我總是笑臉迎人,暗中則是拼著死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般才艱難萬分做出這樣的奉侍。“
他從很小時候就開始用假裝的笑臉博得家人歡心,在學校里也是通過搞笑表演成為受歡迎的學生,高中時代起,他經常逃學,交酒肉朋友,參加非法集會...
或許他也有過抗爭,也曾看到過生活的希望,我想那應該是良子給他帶來的。那個露出一顆虎牙便使阿葉沉迷的女子,良子身上那種純真,那種純粹,給阿葉的世界帶來了片刻的色彩,他開始戒酒,開始畫畫,一切都開始邁向正常的生活。可是,恰恰是良子的單純,那種無以言表的美好品質,卻被無良奸商所利用,所玷污。而阿葉眼看著良子被玷污,他的懦弱牢牢的拴住了他的腳步,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幕幕,他蜷縮在樓角里,靈魂再一次被吞噬,最后的一絲色彩葉消失再灰色的海洋里,阿葉重新走上了對人格面具的依賴。酗酒,吸毒。。徹底走上了毀滅的道路。
書中最后”都是他的父親不好“;老板娘漫不經心的說到:”我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即使喝酒...也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阿“這或許是老板娘對葉藏的同情,可這是真的葉藏嗎?葉藏一生都在出于對人際交往的恐懼而對周遭的人進行”服務式“的表演。而旁觀者并不知道這些,從他們的角度只看的見他溫順善良,善解人意的一面,所以從老板娘的角度,這是對葉藏的同情,可對于葉藏來說,這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他的一生都在模仿人,或者是說模仿一個是”世人“眼中正常的人,可到頭來,只把自己的面具留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無數有嚴重被拋棄創傷的人拼命去抓住一點什么,以此形成一種存在感,但同時,只要一孤獨,一安靜,就會覺得要命的空虛。
而人的本性是希望建立連接的。
當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時,相當大程度的人會寄希望于酒精,毒品等等。因為這樣才能找到一些存在感。
他的這種恐懼很大程度上是對拋棄的恐懼。
如果按精神分析的說法就是,在嬰幼兒時期未和母親或者撫養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未被看見。便覺得自己沒有在人間存在的資格。
有這樣的感覺做底子,那么,隨便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也即那些偶爾能與別人建立哪怕再松散鏈接的方式都會極度執著。
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直試圖讓爸爸看見自己,卻永遠受挫,直到一天,她靠做鬼臉贏得了爸爸的一個笑容,從此后,她一生做了無數次鬼臉,每一次都是為了討好別人,可是那個可怕而滑稽的鬼臉,卻會嚇著其他出現再她生命中的人,最終她也覺得自己喪失了作為人的資格。
這些,討好的面具,可笑的鬼臉。小心翼翼的掩藏。
日復一日的恐懼害怕的背后,都藏著一個個真實的人,在渴望著被看見,被接納,被溫暖,被愛著。
然而,然而,他們的渴望大概率的情況被誤解。被輕視,被無視。
太宰治其實更多的希望被父親看到。可是父親一直保持著那份可親又可怕的存在。以至于最后,阿葉在得知父親病逝之后,愈發的萎靡頹廢了。他說:“父親已經去了。父親片刻也不曾離開我對心際,他作為一種可親又可怕的存在已經消失而去,我覺得自己那收容苦惱的器皿也陡然變得空空蕩蕩。我甚至覺得,自己那苦惱的器皿之所以如此沉重,也完全是因為父親的緣故。如今我頃刻變成了一只泄氣的氣球,甚至喪失了苦惱的能力。”
這本書之所以容易讓人沉迷,我想有一部分是因為,大家在讀的時候或多或少地想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
生活中帶著面具生活,以為自己是“邊緣人”其實很多。
甚至因為互相都未曾袒露過真實,于是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孤島。
在面對世界的繁復時,我們分裂出來了兩個我。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相對自己,假自我相對別人。
當你帶上面具,不斷的表演給別人看,做別人眼中的自己后,離真實的自己就遠了。
所以,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偶爾在某個晚上,突然驚醒,我活得讓爸媽滿意,讓領導滿意,孩子滿意,朋友滿意,同學滿意。
“唯獨自己不滿意”
或者另一種情況“好像我活的讓所有人都不滿意,最嚴重的是我自己”
這都是在漫長的生命中,從未滋養過自己的靈魂。
反而一點一滴的消耗自己的精力削弱真實的自我。
直至真自我虛弱至極,奄奄一息。
最好的解決方法當然是良好的母嬰關系。讓孩子獲得天然的“實體自戀”
一般大家說到自戀總覺得是個病態心理似的。
但科胡特講到自戀有兩種,一種是實體自戀,也就是健康的自戀。就是你的自我價值感,你覺得“我很好”這種感覺是一種很真實的東西,是一種實體。
嗯,另一種自戀是虛體自戀,和外在條件緊密聯系在一起。比方說,美貌,金錢,社會地位,名氣等等。
當外在條件好的時候,可能你的自戀會爆棚。但當外在條件不好時,你的自戀就會受到損害。這叫虛體自戀。
這么說,可能還是抽象,其實有一個例子。王菲。
她這些年,獨立得像個城,里面有她的世界,她自得其樂。
所有的一切,只要成全了自己喜歡的自己。足矣。
本來幻樂一場,一切隨心,任憑他人評說。
所有,她沒那么在乎那些“虛的名氣”
比如在頒獎典禮上,她說:“我會唱歌,我知道,所以評委對我的肯定,我也給予充分的肯定”
比如她會說:“我希望我不唱歌后,大家忘了我”
愛情里,她愛的干脆,走的決絕。
會勇敢去愛,會去給與,去索取,去照顧,去依賴。
而有一位心理學家弗蘭克教會我們另一種方式去達到“實體自戀”--那種真真切切的知道自己有價值,覺得自己很好。
路徑是:
“投入地去愛一個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會降臨”
所以建立的基礎就是:
愛,和去做你真正喜歡的事情。
這點我是有一定的體會的,我的生活也有求之不得的無奈多過躊躇滿志,事與愿違的情況多于種瓜得瓜無論自己抑或是時代都看不清前路在哪,也不知道走哪步會滿盤皆輸的錯。
但因為,我還可以讀著喜歡的書,遇見喜歡的人,做著一些喜歡的事。所以還能忍受一點點現實。
我最近思索的是,這個時代應該是遇到了危機。因為最近這些年,抑郁癥,焦慮癥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而這并非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全球化的趨勢,像是傳染病一般。
恐怖主義,科技的飛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博弈,環境問題,教育問題等等等等。
都在出現一些不那么好的事情。
而如今的年輕人,我倒發現出現了諸子百家式的生活方式。
有農家,逃往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大地和綠色相伴。
有佛家,都行,都可以,在生活中帶發修行。
有儒家,積極進取,扶貧,做實事。
有道家,順其自然。
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法,消散時代掩映下,不知名的痛苦。
請原諒,我其實找不到什么語言來描述這種感覺。
只能感覺到一種內心中隱隱覺得不對的感覺。
不過,我還是覺得,希望某一天,全世界的年輕人,不再四散各自奔跑。
而是手拉手,一起面對,時代給我們的考卷和危機。
但其實生活也不僅僅是焦慮,痛苦。還有一些快樂和幸福。需要提醒。
想起之前看過一條微博,它引用“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分析人的情緒。
“人對痛苦的感受比快樂敏感多了”
一份善意如果帶來單位1的幸福,同等一份的惡意帶來的痛苦單位值為3甚至更多“
博主難過地說:“人類真是太他媽脆弱了”
但很快,有一條轉發評論被頂到了前端,它提出了解決方案:
”所以呢,想對一個人表達善意,要說3次甚至多次,用來抵消她的寒冷和脆弱,愛你要說3遍,支持要說3遍,祝你幸福要說3遍,這是好人間的生存技能“
在耳邊,在心里重復三遍,六遍,無數遍的善意和希望。
希望大家都能被看見。不再出現像《人間失格》那樣的悲劇。
寫這些,不過是,我在消化自己看完這本書,有些抑郁的情緒。從這點上看,這本書是一本好書。讓我看見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