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互聯網+”來開展教學,對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來說,是大有裨益的。對此,教師首先要反思和改進以往在教學當中常見的弊端。在此基礎上將互聯網+的資源與語文教學當中的各個環節實現有效的整合。這樣,可充分彰顯出“互聯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優勢,使小學語文的課堂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一、在小學語文當中運用“互聯網+”資源的主要開展原則
(一)轉變教學觀念,與時俱進
基于“互聯網+”的語文課堂,是同開展語文教學改革,構建高效率的課堂的要求相匹配的。根據小學語文的全新課程標準,教學需要符合一個原則:要求必須將學生真正看做課堂當中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不再是一味地給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是要有效地在課堂當中進行啟發和點撥,提高學生的思考效果。所以,改善常規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當中的被動地位,是進行課堂改革的第一步。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局面,在課堂上以平等的姿態來面對學生,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之間開展交流。這是建立高效小學語文課堂的一種方式。高效率的課堂,還意味著學生在學習興趣上的提高。語文課程的內容體系本來是富有樂趣的。但由于常規教學的模式較為刻板而生硬,所以往往容易造成學生對語文課程缺乏興趣。再加上從小學生的年齡來看,他們的注意力也不容易維持長久同時,當代的學生本身生活在一個信息社會,很多從小就接觸到電腦。對此,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課堂專注度,就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優勢。比如,根據課堂內容播放一些的視頻、圖片等,這樣可提高學生的專注力,提升他們在課堂當中的參與度。眾所周知,很多小學生都喜愛動畫片,很多情節生動而富有吸引力的動畫片,伴隨了眾多小學生們的課余生活。為此,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愛好,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以便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其積極主動的接受老師傳授的教學知識。
(二)提高課堂時效,優化教學小學生
在課堂上往往容易出現比較散漫的狀態,也會對教學效率帶來影響。對此,想要讓課堂時效得到顯著的優化,那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通過對于希沃白板、“互聯網+”以及智寫板等多種形式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當前階段下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效率。
(三)實現知識整合,提高效率
有了各種各樣的學習內容,學生在學習和交流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互聯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資源庫,其中包含大量內容,學生可以使用互聯網來查看信息。學生可以使用這些在線資源來提高自己。同時,在某些農村地區,還可以使用互聯網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小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在互聯網上選擇有效的資源來支持教育。
二、在小學語文當中運用“互聯網+”資源的主要開展方法
(一)教師要明確“教什么”
這是涉及語文教學的“課程觀”。對此教師需要樹立一個觀念:不是要給學生“教”教材知識,而是要用教材知識來“教”學生。教材和信息技術都只是手段,而讓學生的知識素養得到提升才是目的。
(二)從傳授知識變成教給學生怎樣學習
這是涉及語文教學的“學生觀”,對此教師需要樹立一個觀念:學生應具有課堂行為的主動權。教師要從給學生傳授知識,變成教給學生怎樣學習。因此,課堂行為一定要體現為引導學生自主去探索知識。像著名特級教師寧鴻彬先生專門給他的語文課堂制定了下列原則:“三不迷信”原則:學生不迷信古人、學者和教師。“三個歡迎”原則:歡迎學生質疑、歡迎學生主動提出與教材內容不同的視角、歡迎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三個允許”:允許學生出錯、改變觀點和保留觀點。上述“三不”和兩個“三個”,實際上是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學會探究。這是與新課改的要求相一致的。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具有借鑒的價值。所以,在語文課堂當中,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給予他們一定的思維揮發空間。教師不要把課堂控制地太“死”,而是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開展教學。這樣,讓信息化的教學手段真正地發揮出它的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當中的價值。
(三)從思維訓練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
一些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當中,往往陷入“死記硬背”的誤區。當然,學習語文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學生進行記憶、背誦。但盲目的死記硬背是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升的。何況,如果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當,對教材內容不能夠真正地做到理解的話,那么即使記憶起來也容易效率低下。因為相對而言,語文課程在強調記憶的同時,更為注重理解和轉化。而成形的語文思維是進行理解和轉化的基礎。當學生建立了一定的語文思維,就會提高對語文教材知識的理解力和轉化能力。同時,建立在理解和轉化上面的記憶,自然比“死記硬背”的效果要好很多。所以,從思維訓練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是至關重要的。而信息化的平臺一方面為課堂教學創設了更為豐富的情境,對拓展學生的課堂信息量、優化教學氛圍來說有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其特有的交互功能進一步促進課堂上的互動。因此,是一種對學生的語文思維訓練具有導向作用的教學平臺。這一獨特價值也是教師應當在教學當中積極進行挖掘的。那么,如何通過思維訓練來開展教學?事實上在小學語文當中,不管是教材當中的基礎知識,還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語文素養培養,都給思維訓練提供了有益的養分。其中,教師根據新課綱的要求,應當著重培養的思維角度包括:求異、分析、形象及靈感思維,另外,語文教學本身就是要對不同思維進行協同運用。也就是要讓學生積極地在思考當中進行創新,而不是拘泥于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現成的思路。對此,教學當中的“多元化”非常重要,比如可探傷多元化的思考和回答,課后多元化的作業等等。
(四)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
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新課綱所高度提倡的一個角度。事實上,教育界的很多名流都早已認識到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進行課外閱讀,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讓學生的語文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在開展課外閱讀時,平時可以讓學生結合本單元所學的課文進行群文閱讀。比如在開具閱讀篇目時,讓學生閱讀與課文體裁接近的作品,或者閱讀同一個作者所創作的作品。像在教學《牛郎織女》時,由于這篇出自《古文觀止》,所以可以給學生挑選《古文觀止》當中的3-4篇讓他們閱讀。而在節假日,就可以讓學生適當閱讀一些“大部頭”的作品。比如中小學《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是不錯的閱讀材料。當然,教師首先要結合學生的程度,為他們安排符合他們學情的書目,從而達到閱讀效果。同時,結合信息技術的教學背景,教師在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的同時,可以將圖像、聲音、電影和電視融合在一起。通過語文的樂趣激發學生對學習的關注和興趣,并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語文知識。
(五)通過云平臺開展教學評價
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云平臺,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評價中,同時與平臺具備記錄信息的功能,可以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同時對學生不再進行單一主觀的評價,而是更客觀、更全面的評價。比如,在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寫好的作文加上編號和自評上傳到班級空間里,自評的內容可以從作文的背景和文章的亮點等方面來展開。上傳平臺之后,班級其他學生通過登錄之后都可以對文章內容給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后,老師通過評閱學生上傳的文章,查看學生的自評和其他人的互評情況。
立足于“互聯網+”的語文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將語文教學與互聯網相結合,而是要一方面將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吸收到教學當中,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平臺對這些教學經驗進行進一步更新與升華。從這個角度來說,“互聯網+”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切入點,在于充分立足于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從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入手,通過以互聯網為資源的多媒體平臺來豐富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培養他們的語文深度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