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就這么一句話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竄紅網絡,是因為直擊不少家長內心深處的脆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的作業,成了家長們不可承受的教育之重。
最開始令家長焦慮的,是老師要求學生的家庭作業上要有簽字。有些家長就以為尚方寶劍在手,孩子的作業工整度、正確率,以及完成速度,全都由自己監督,甚至橫加干涉。
“你怎么搞的,寫起作業來東摸西摸動動,知不知道要認真、專心寫作業?”
“老師講課的時候,你有沒有聽,怎么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那你還會什么?”
“跟你講過多少遍,連榆木疙瘩都開竅了,你怎么還不會?我的心臟都快承受不了啦!”
在這樣周而復始的河東獅吼功作用下,孩子每當面對作業時,內心總有一千個一萬個不愿意,不是表現得愁眉苦臉,就是一副磨磨蹭蹭的樣子舉著筆無從下手。
而家長呢?更好不到哪里去!不是歇斯底里地加大音量嘶吼,就是手握棍棒或手架當監工。
最終的作業完成情況逃不開一個結果,孩子寫作業不僅速度提不上去,就連簡單地抄寫生字都紕漏百出。
說到這里,是不是想到了破窗效應,就是關于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
一座房子的窗戶破了沒有得到及時修補,隔不了多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打破。也就是說,別人可能接收到一些暗示性的信息,而縱容自己去打破更多的窗戶。
孩子對待作業也是同樣的道理,父母越嘮叨越不放心,給孩子的暗示就越徹底,孩子就越爭分奪秒開小差、搞小動作。
因為不管他們寫作業如何認真、專心,總會被火眼金睛的家長百般挑剔出不如意之處。
與其橫豎不能讓家長滿意,倒還不如做些令自己滿意的事情,比如與家長玩“躲貓貓”游戲,甚至選擇直接“躺平”:反正你們對我的作業操碎了心,我還著啥么子急?
話已說到這里了,也許還有家長沒有搞明白,孩子不好好寫作業,錯在孩子而不是自己。
事實上,但凡為了孩子作業而雞飛狗跳、河東獅吼的父母,都暴露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最起碼兩點:一是平衡情緒能力,二是破壞了孩子學習興趣。
自從“高分低能兒”出現以后,家長越來越意識情商的重要性。如果說學生時代分數重于一切的話,那么,參加工作以后,情商就決定了此后一生的幸福指數和事業線。
一個家長對待孩子寫作業這事,動不動就情緒失態或者崩潰,那么,其情商是高還是低呢?答案肯定不言而喻!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在日常的點點滴滴生活中,將一覽無余地照出了父母的真相。特別是媽媽的情緒管理能力,直接影響下一代。
家是孩子一生中永遠的港灣,家是孩子此后人生的托底支持。如果家里經常因為一些事情而搞得雞飛狗跳,孩子還會有安全感、歸屬感嗎?
而這兩個根本需求,恰恰是一個人人格形成關鍵因素。我們學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人的人格相當于樹干,托起了整個生命。
良好的親子關系,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因為作業而把親子關系搞得很難看的做法,不僅不能把孩子的成績提升上去,反而會影響孩子形成良好人格。
正所謂“親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識第三,按次序進行,一個也不能少”,就是意味著在家庭教育中永遠都是親情擺在首位。
至于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孩子真正對學習有興趣的話,那就相當于啟動了內驅力。這樣的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會主動自覺去學習、完成作業。
那些要父母各種催逼寫作業的孩子,至少說明Ta在那個時候對學習是不感興趣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做的任何決定,都做過價值選擇。孩子在玩與寫作業之間選擇了前者,那就說明Ta認為玩比寫作業更重要。
而父母不分青紅皂白指責一通或罵一頓,對孩子培養學習興趣是建議性的還是破壞性的呢?
任何興趣的培養都是建立在正向感覺上的,也就是只有想辦法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Ta發揮主動、自覺的能力,學習這事才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為什么很多時候父母撕心裂肺地說教,孩子卻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或者完全一副懵逼狀態呢?
根據人際溝通效果55387定律,也就是說決定溝通效果的55%是由溝通態度(包括肢體語言、神態表情)決定,38%由說話語氣決定,而只有7%的效果來自溝通內容。
那些只懂得河東獅吼、雞飛狗跳的方式催逼作業的家長,看到這里后,是不是有點恍然大悟:為什么你說得口干舌燥,孩子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提升自己做父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