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時和幾個網友組了個讀書群,大家共讀一本書,按章節定期交流。
之前就聽很多人提到過這本書,一直沒得機會看,這次借著讀書會的由頭終于拜讀。這本書全篇都是對話記錄,它用“青年”與“哲人”的討論,闡述了阿德勒個人心理學的理論體系。這種形式比直接介紹更容易讓人理解。書中的青年代表的就是內心充滿掙扎和疑竇的讀者。我們借“青年”之口與“哲人”交流,并在質疑與釋惑的反復論證中重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知。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出生于1870年,思想卻非常現代,孕育了許多現代心理咨詢流派的種子。而他最重要的思想主題是對自我的解放。生活給了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這些束縛是時間的、物質的、原生家庭的、不可改變的,實際上,這些束縛都是心靈的。
阿德勒的理論體系就是試圖幫助人們掙脫來自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的束縛,重獲心靈的自由。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始,很多心理學家都相信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這些經歷變成了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但阿德勒學說認為,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如何看待過去,而人們對于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這種理論的優點是,它讓你相信生活是可以改變的,無論過去發生過什么,未來都可以更好。但它也殘酷地揭露了一個真相:你之所以不幸福不是因為過去或環境,而是自己缺少“獲得幸福的勇氣”。它讓那些怨天尤人的理由和自我安慰的借口無處遁形,只能承認是自己不想去真正改變。我們很多困擾都來自社會和他人的期待與評價。正是這種評價體系,造成了人的驕傲和自卑。在阿德勒眼中,每個人的人生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么多糾結和煩惱。不與別人比較,不追求他人認可,學會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別人怎么看你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左右,也無需在意。這就是書中題目的由來: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也就獲得了接納自己的自由。很多人追求遠大的目標,總覺得目標實現了才是真正的“人生”,而現在的生活還不叫“人生”。這種做法是把現在當成實現未來的工具,但現在卻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歷和擁有的。阿德勒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人生不是一條起伏的曲線,而是無數個點的連接,是連續的剎那。”“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就算沒有目標也無妨。”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認真過好 “此時此刻”,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第一次參與群討論的讀書會,感覺很不一樣。
每周日晚,共讀的小伙伴都會針對本周閱讀的章節在群里進行討論。大家聯系自身的經歷,分享自己的思考、感受和困惑。
說實話,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并沒有帶來預想中那種醍醐灌頂的啟發。因為人到中年,早已形成相對穩定的認知體系:不介懷過去,不在意外界看法,不干涉他人課題,另外也愈發懂得珍惜當下。而這些恰巧與書中的觀點不謀而合。所以書中理論接受起來并不困難,但也沒有發現新知的驚喜。不過這本淺顯易懂,且能解放心靈的書值得更多對生活有困惑,對成長有需求的人去了解。愿每個向往自由和幸福的人都能從自己的內心獲取力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