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人體最精致、最復雜的關節之一,因為它是承接人體上下的重要關節,在日常生活及體育運動中,大多數運動損傷是膝關節損傷。據統計,膝關節損傷占所有運動損傷的55%,涉及的運動包括跑步、自行車、游泳、足球、籃球、排球等,尤其是球類運動,最容易引發膝關節損傷。另外,爬山、爬樓梯、爬臺階等膝關節長時間、高強度、高負重的運動也容易對關節造成負擔。很多人都會認為適當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一個不正確的鍛煉方法可能會讓您的膝關節報廢。
這主要是由膝關節的骨結構決定的,不同于其他關節,膝關節主要靠肌腱在穩定,很容易造成韌帶損傷。同時膝關節除了保證正常的運動之外,同時需要承受人體的壓力。比如髕骨軟骨只有0.4厘米厚,平時是髕骨與股骨間的緩沖墊,當我們在跑步、爬樓梯或爬山時,膝蓋承受的負荷比平常加重好幾倍,如果大腿肌力不夠強,髕骨軟骨就很容易磨損。所以能否保證膝關節功能正常,除了膝關節本身的骨骼結構,同時需要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的共同作用,保持膝關節的動態穩定。
膝關節損傷早期癥狀表現為膝關節疼痛,運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行走不方便,伸屈膝關節受限,下蹲困難,上、下樓梯疼痛明顯,或突然活動發生刺痛,并常伴有腿軟欲跌現象。嚴重的會出現下肢肌肉萎縮,還可出現關節積液,并發滑膜炎。膝關節受傷后,一定要采取緊急處理措施,嚴重的應及早去醫院進一步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髕骨軟化在臨床上非常常見,但是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甚至很多人把髕骨軟化認為是簡單的骨性關節炎。其所引發的膝關節疼痛,尤好發于女性,在上下樓梯、彎曲起身時,膝蓋便開始隱隱作痛。因此在治療期間,應避免進行易使膝蓋費力的動作。在日常生活中,髕骨軟化的患者,應避免蹲、跪、跑、跳、提重物等動作,坐立時雙腳最好伸直,降低膝蓋內的壓力,起身時最好握著扶手,以分擔膝蓋的受力。要擁有健康的膝關節,避免髕骨軟骨軟化及癥狀惡化,首要工作就是加強大腿的肌力,諸如背靠地的抬腿運動、游泳等,但運動時要注意膝彎度不可超過90度。所有這些動作大家都要小心,如果不注意最后就會導致膝關節各種問題,甚至報廢。
跑步會導致膝關節損傷,但跑步也可以預防膝關節傷害。預防膝關節損傷就是預防90%的運動傷害。在跑步之前,要做好準備活動,拉開關節;選擇較軟的路面進行跑步鍛煉,路面越軟、彈性越大越好,對膝蓋和腳的沖擊越小;盡量避免跑上山路及臺階,以免膝關節軟骨損傷;每次跑量不要增加太多,應避免今天跑、明天不跑的情況;如果跑步時出現關節疼痛、交鎖等癥狀,應暫停活動,以休息為主,必要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及治療。
治療的原則就是“早”,很多人認為只要“骨頭沒壞”,膝關節就沒有問題,就可以照常活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雖然骨頭沒壞,但損傷會累及膝關節韌帶、軟骨,并導致關節松動不穩。如果不及時治療,將加劇膝關節骨性結構的磨損,最終引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的康復治療不僅僅是單純的活動關節或者說是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鍛煉,更重要的是需要保證膝關節功能的協調性,我們可以通過理療,電刺激,超聲,沖擊波等治療方法,修復損傷的關節,從而達到膝關節康復治療的目的。同時我們可以采用傳統的中醫中藥方法,通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續筋接骨等對癥治療,最終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
少做劇烈運動,多進行一些適當的體育鍛煉。很多人認為運動越多、越劇烈,身體越健康。事實上,運動越多、越劇烈,對膝關節的損傷也越大。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動。爬山、爬樓梯、攀巖、長時間步行、暴走等膝關節長時間、高強度、高負重的活動,容易對關節造成負擔,增加關節軟骨磨損,此類活動應適可而止。此外,長時間久坐、熬夜容易引起關節退化。通過關節屈伸鍛煉,增加肌力耐受性,可減少骨關節病的發生概率。還要注意膝關節的防寒防潮。濕冷雖不是導致關節炎的直接原因,但大多數關節疼痛的患者自述對天氣變化敏感,尤其潮濕、寒冷的天氣導致關節疼痛癥狀的加重最為明顯,嚴寒更是患者的“克星”。因此,關節一定要避免過冷、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