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物館,著名的“情婦館”,老郭的那幾個花字,難免讓人浮想聯翩。其成立于1954年,算是建國后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博物館。
威威齊魯,泰山黃河,一鞭入海,一石插云,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它也是山東最大的、最值得一看的博物館。
魯博位于經十路,和旁邊美術館并稱為大山東文化藝術的“雙璧”。外觀呈“斗”狀,與山西博物院異曲同工。
這個新館建成于2010年,宏大炫亮,展品琳瑯滿目,佛教造像、漢畫像石、青銅器、甲骨文、繪畫等等都是其精粹和特色。
佛教在東漢初進口到中國,以帝國的洛陽為中心開始全方面幅散,300年后的十六國時期,齊魯有了佛教文化痕跡,即朗公在濟南建的神通寺。
又經過了200年的滲透,到北朝時期,這里已成為東部的佛教中心,近些年來臨朐、博興、濟南、青州等地窖藏造像的發現,又增添實證。
大山東沒有大窟大龕,但那些石刻造像卻是中國最美、最精致的宗教藝術品之一,無論在什么博物館,看到這些“山東造”必為其喝彩而拍案叫絕。
比丘道休造彌勒佛像【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廣饒縣楊趙寺村皆公寺出土
賈智淵造背屏三尊像【北魏正光六年(525年)】青州西王孔莊出土,是山東現存制作最為精美的石刻造像之一。
比丘惠輔造彌勒佛像【北魏永安三年(530年)】淄博臨淄區出土
道玉造背屏三尊像【東魏天平四年(537年)】惠民縣沙河楊村出土,這是道玉組織300余人捐資的造像。
張稱伯造背屏三尊像【北齊】惠民縣沙河楊村出土
背屏三尊像【東魏】濟南縣西巷(今歷下區)出土
路文助造背屏三尊像【東魏武定二年(544年)】萊陽出土,是造像主人為去世父親祈福而造。
王信滅造觀世音像【北齊天保元年(550年)】
彩繪菩薩像【北魏】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
佛像【北齊】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
貼金彩繪菩薩像【北齊】濟南縣西巷出土
菩薩像【北齊】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
張海波造三尊像【北齊清河二年(563年)】
蓋僧伽造背屏三尊像【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惠民縣沙河楊村出土
彩繪菩薩頭像【北齊】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
孫寶憘造背屏三尊像【北魏神龜元年(518年)】
浮雕塔紋背屏造像殘件【北朝】青州興國寺遺址出土
彌勒像【唐武周久視元年(700年)】濟南縣西巷出土
彩繪彌勒像【唐】濟南縣西巷出土
菩薩像【唐】濟南縣西巷出土
楊瓚造龍虎塔【唐天寶二年(743年)】原在青州段村石佛寺
定光佛舍利石棺【五代】惠民縣歸化鎮出土
佛涅槃造像碑【宋】
舍利石函【宋】
孫遼浮屠銘碑【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字體秀麗峻拔,為魏碑名品。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五代顯德五年(958年)】原在惠民縣開元寺
山東佛教造像藝術得益于其早期的石刻功底與手法,“石”被先民們認為千古不朽的材料,魯中、魯南的漢畫像石即為早期石刻典型代表,和徐州、晉西-陜北、南陽、四川盆地等構成了中國漢畫像石五大聚集區。
東漢時,國以“孝道”立策,官職“舉孝廉”就含有此意,為表孝,人死時多建石墓,一時成風,石刻內容也豐富多彩,畫像石是那個時代墓葬的一個屬性。
石獅【東漢】
麃孝禹碑,清同治年間在平邑縣發現,上面界方左右各刻一鳥,鳥下各刻隸書銘文一行,左“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右“平邑成里麃孝禹”,麃(biāo)是姓氏,此碑為西漢“河平三年”(前26年)的墓碑,已有2000多歲,被譽為漢碑之祖。
孫氏闕畫像【東漢元和二年(85年)】莒南縣藍墩村出土,是山東現存的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石刻,闕右側面刻隸書一行:“元和二年正月六日孫仲陽仲升父物故行喪如禮刻作石闕賈值萬五千”。連價錢都標注了,實屬難得。
高浮雕雙鹿【東漢】煙臺福山區東留公出土
樓閣雙闕浮雕【東漢】濟南金福莊出土
伏羲女媧畫像石【東漢】滕州西戶口出土
百獸率舞畫像石【東漢】滕州龍陽店出土
九頭人面獸首畫像石【東漢】滕州黃安嶺出土
鋪首銜環畫像石【東漢】滕州龍陽店出土
紡織畫像石【東漢】滕州龍陽店出土
風伯、胡漢交戰畫像石【東漢】嘉祥五老窪出土
人物畫像石【東漢】滕州宏道院出土
人物畫像石【東漢】臨沂市蘭山區紅卜寺出土
漢畫像石【東漢】嘉祥五老窪出土,上圖秦始皇泗水撈鼎,中間孔子拜老子,下面周公輔成王。
周公輔成王、孔子拜老子畫像【東漢】
樓閣人物畫像石【東漢】滕州東戈鎮出土
人物畫像石【東漢】嘉祥縣吳家莊觀音堂出土
“邪相劉”殘石柱
宋山祠堂【東漢】嘉祥縣滿硐鄉宋山出土
朱鮪(wěi)祠堂的石壁漢畫像,原立于金鄉縣城郊,和濟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屬同一類型。
上面采用陰刻雕法,主要表現拜謁、庖廚等場景。光武帝劉秀曾拜朱鮪為平狄將軍。
該祠堂建于二世紀,和朱鮪無關,為后人附會,但至今仍以朱鮪祠堂相稱。
東平商城漢墓群2007年被發現,時間為西漢晚期-東漢早期,18座墓中,有繪畫的3座,是山東迄今發現最早、成就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畫作。
魯博展出了很多,限于篇幅,出照幾張,有興趣者可去前觀,絕對精彩。
左下角繪的是七盤舞,漢代著名舞蹈,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踏鼓的姿態來來往往,配合著音樂而表演出舞蹈。
仕女持鏡、人物拜謁和門吏壁畫【一號墓東壁出土】
魯博是個綜合性博物館,從新石器時代的“后李文化”到“青銅文化”,再到明清,完整的展示了齊魯大地的文化精髓。
蛋殼黑陶杯【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1960年濰坊姚官莊出土,整器為兩部分套合,以輪制而成,器壁薄如蛋殼,表面烏黑光亮,是典型龍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
彩陶鼓【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300-4600年】泰安大汶口M1018:24出土
白陶袋足鬶【大汶口文化】1971年鄒城野店遺址出土
紅陶雙聯鼎【大汶口文化】1971年鄒城野店遺址出土
灰陶鏤空器座【大汶口文化】1971年鄒城野店遺址出土
亞醜鉞【商】1965年青州蘇埠屯一號墓出土,是商代禮儀重器、王權的象征,兩面鐫刻的銘文表明此鉞的持有者是商代著名望族“亞丑”族群。
陳侯壺【春秋】1963年肥城小王莊出土,器蓋上刻有陰文13字“陳侯做媯櫓媵壺去其萬年永寶用”,“陳”先秦國名,媯姓,后被楚國所滅,此壺為陳侯嫁女的陪嫁品。
陶簋【戰國】臨淄乙烯廠出土
陶蓮花盤豆【戰國】臨淄乙烯廠出土
錯綠松石銅豆【戰國】1976年長清崗辛戰國墓出土
綠釉陶狗【漢】高唐東固河出土
綠釉陶井【漢】1955年章丘普集墓葬出土
陶俑【北朝】濟南八里洼北朝墓出土
徐敏行夫婦合葬墓【隋】1976年嘉祥英山一號墓出土
徐敏行夫婦合葬墓壁畫
銀塔【北宋】莘縣燕塔第七層發現
唐三彩雙魚瓶【唐】
陶俑【元】1955年濟南祝甸出土
梁山漕船【明洪武五年】1956年梁山西北宋金河支流出土,杉木制成,長21.8米,中寬3.44米,高1.4米,是明代軍運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