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只有國六陳毅故居和國七困佛寺造像這2國保,故居在縣城那邊的勞動鎮,此行沒計劃。而困佛寺所在回瀾鎮馬鑼村緊貼安岳,這一日,一早先去了安岳鐵佛寺墓群,然后樂至困佛寺,再返安岳去臥佛院,綴點成線,事半功倍。
困佛寺在村外的山坡上,順路而上,茂郁修竹染秋雨,黃葉鋪滿路,遠聞斑鳩嘀咕,近聽腳步漱漱,閑情卷舒,王維來畫新圖,杜甫來也會賦詩句。
造像被簡陋的房子保護著,前面還有一款垮塌的老石橋,房子的左邊也有些許裸露造像。
大門緊閉,上面寫有聯系電話,不一會,廟頭大姐就趕上山來了。她說:“我家正對著山道,看見路邊停有汽車,我就拿上鑰匙過來了,知道有人要看廟,所以這么快。有時沒車但看見有人往上走,我也上來。”元元之民,真善實良。
所謂困佛,就是累了想躺,躺了想睡,臥佛也。石窟呈“廠”字形,倚石崖而鑿,以釋迦“入寂滅樂”為主圖像,周圍還有開有大小20余龕。國保名錄中,標注年代為隋至宋,但根本看不出哪窟為哪朝哪代。
造像除大佛外,其余保存的差強人意,或毀或風化,而且幾乎都涂脂抹粉。川民好此為,以艷俗為審美,形象卡通,掩蓋了唐風宋韻。臥佛長10米多,枕于花枕,左手便搭,右手置于胸前。螺髻涂成銀色,黑眉彎月,雙眸微合,神態怡然,儼然無即將歸去的無奈及痛苦感。
本為悲戚場面,上面的十幾個弟子,經過涂描,大都變成了喜悅色,也許在竊喜,董事長一升仙,他們就有了上位的機會。佛頭龕楣上對刻有一對飛天,臥佛的東邊還有一無字高碑。
窟外還有幾龕,但盜毀嚴重。有一龕大概為后補,主像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兩邊為童子,既像釋教又像道教,在大川省,很多都是佛道兼修,也許這窟就是。
茂密的蕨類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 與同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