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全世界有近2.28億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包括重度抑郁癥(MDD)、雙相情感障礙 (BD)和精神分裂癥(SCZ),以及其他精神疾病(GBD),其中也包括多動癥(ADHD)。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藥物治療是最直接的解決方式,然而一些研究結果卻顯示藥物治療并不一定可以取得顯著療效,比如高達3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對藥物治療有耐藥性,還有一些患者對藥物存在過敏反應。
隨著近年來認知神經科學的不斷發展,產生了很多非藥物的神經干預手段,主要是基于對目標腦區進行直接電或者是電磁刺激的治療 (神經調節干預)。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目前主要存在的一些神經干預手段
腦深部電刺激術(DBS),是在腦內特定的神經核團植入電極,釋放高頻電刺激,抑制了這些因多巴胺能神經元減少而過度興奮的神經元電沖動,減低了其過度興奮的狀態。
目前該技術主要應用在帕金森疾病治療中,這種干預方式,就像植入大腦的心臟起搏器一樣,具有一定侵入性,未來可能進一步深入到其他精神疾病中。
迷走神經是人體重要神經系統,在頸、胸、腹均發出多個分支。
可以支配頸部、胸腔內器官及腹腔內大部分臟器,通過傳導器官和臟器的感覺沖動及控制心肌、平滑肌和腺體活動來調節循環、呼吸、消化三個系統。
迷走神經刺激是在患者頸部的迷走神經上放置一個刺激電極,在胸壁放置一個刺激器。
刺激電流通過迷走神經傳遞到大腦,引起腦電活動及神經遞質變化,目前主要應用在癲癇病人的治療中。
除了能夠治療癲癇,VNS對不少其它疾病也具有潛在的治療作用。
其中包括偏頭痛等令人痛苦的神經性癥狀,還有如抑郁癥和強迫癥等精神疾病,并且有報道表明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認知功能,緩解焦慮情緒,減少失眠,從而提高受到這些問題困擾人群的生活質量。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對于抑郁癥的治療,美國FDA已經批準使用VNS治療難治性抑郁癥。
雖然僅僅作為備選治療方案,但還是可以為那些服藥效果不佳的抑郁癥患者帶來了幫助。
TMS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的縮寫,即經顱磁刺激技術,該技術是一種利用脈沖磁場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是大腦),改變皮層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使之產生感應電流,影響腦內代謝和神經電活動,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的磁刺激技術。
對抑郁癥的治療已經在美國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的認證。
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目前已被應用到ADHD治療中,公眾號文章專門介紹過這個干預方式。
(TMS)
電驚厥療法 (ECT) 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的一項手術,在這種手術中,通過大腦傳遞小電流,以刻意觸發短暫精神疾病發作(比如癲癇)。
電驚厥療法可能會引起大腦化學層面的變化,從而迅速逆轉一些心理健康疾病的癥狀。
當其他治療無效且全部療程結束時,可以考慮電驚厥療法,但這種療法并不適用于所有患者。
利用陽光或人工光線(紅外線、紫外線、可見光、激光)防治疾病和促進機體康復的方法。
光療法(LT)也是一種天然的、低風險的干預措施,它對季節性情感障礙(SAD)、非季節性嚴重抑郁、妊娠期抑郁都有快速、強勁、持續的抗抑郁作用。
尤其是一些抑郁癥患者對陽光對天氣很敏感,一些地區季節性的長期陰雨天氣會誘發抑郁癥發作。
同樣,在雙相情感障礙中經常出現的季節性情緒惡化和非典型情緒癥狀,能高度預測光治療的積極反應。
這種干預手段有望成為治療雙相情感障礙以及其他情緒失調問題的非藥物選擇。
對ADHD來說,情緒失調和共病抑郁患者可以考慮光療法。
(光療)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顯示,強光可以增加被試的大腦反應,增強前額皮質和杏仁核之間的連接。
強光的影響也改善了健康患者腦干和皮層下區域的功能。
在一些針對冬季抑郁癥的研究中,光療法更是效果顯著。
以上這些療法已作為獨立治療或與藥物結合的方式廣泛用于各類精神疾病,如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癥、物質使用障礙、多動癥(ADHD)等。
最新一篇元分析研究證實了這些干預方式的療效。
研究者統計了該領域大約1886項隨機對照試驗和共計90267名參與者,最終結果發現干預效果是顯著的。
所以非藥物神經干預手段也可以是我們考慮的一種治療方式,希望未來有更多安全、有效、經濟的神經干預手段應用于ADHD的治療。
參考文獻(點擊滑動查看)
tella Rosson, Renato de Filippis, Giovanni Croatto, Enrico Collantoni, Simone Pallottino, Daniel Guinart, Andre R. Brunoni, Bernardo Dell’Osso, Giorgio Pigato, Joshua Hyde, Valerie Brandt, Samuele Cortese, Jess G. Fiedorowicz, Georgios Petrides, Christoph U. Correll, Marco Solmi,Brain stimulation and other biological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mental disorders: An umbrellareview,Neuroscience&BiobehavioralReviews,Volume139,2022,104743,ISSN0149-7634,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22.10474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9763422002329)
注: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