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高血壓是一種需要終身治療疾病,即使血壓穩定也要從一始終堅持治療。而中醫中藥作為我國國粹,在治療上中醫觀點認為,五臟六腑在身體表面都有相應的反應區域,所以除了,藥物治療,還可以通過一些穴位按摩來配合治療。
人體人迎穴位于頸部,脖頸中部的喉結兩旁,用手觸摸,會有脈搏跳動的感覺,這就是人迎穴所在的區域。
人迎穴所處的位置被稱為頸動脈竇,是向腦部供血量和血液中含氧量的關鍵所在。所以,用手按壓此處,會起到降壓、控制血壓的作用。
做法:除拇指外,并攏其余四指,左手指從左,右手指從右,分別挾住喉結兩側,用手指按壓于人迎穴區,輕緩加大壓力,使脖頸先緩慢向右側傾斜,然后再緩慢向左側傾斜,如此反復地做7~15次為一回。一般可每日操作2~3回,堅持每日進行,血壓會逐漸地降低并保持穩定。
迎香是人體腧穴之一,屬于手陽明大腸經,此腧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做法:雙手放在臉上,二中指按在穴位上(即鼻翼兩側凹陷處),從下向上搓至前額發際36次。以上兩項可增強抗病能力和提高免疫力,并有調節血壓(血壓高能降壓,血壓低可增壓)的功能,預防感冒效果最佳。
順著手背上拇指與食指指骨的交匯處摸下來,在交匯區稍微向前,靠近食指的地方,在此處按壓,會有麻脹的感覺,此即為合谷穴。
刺激合谷穴,可使興奮的神經得到抑制,以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
做法:高血壓患者如用食指、拇指挾住按揉合谷穴,按揉時緩緩呼氣,吸氣時手不要動。每單手上的合谷穴按揉2~3分鐘,然后左右手交換4~5次,即為一回。一般每天可行2~3回,堅持進行,就會起到明顯的降壓效果。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做法:雙手掌放在前額上(先左手在下),從左太陽穴抹至右太陽穴25次,然后再換右手在下,從右向左抹25次,可促使大腦血液循環加快,既有降壓作用,又可防治大腦動脈硬化。
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做法:兩手交替搓雙腳涌泉穴各200次。最好每天晚睡前用40度左右的熱水泡腳15~20分鐘,中間適量再加一次開水,讓水溫如初。雙腳出浴擦干后,搓涌泉穴和全腳掌。可促使氣血暢通,養肝明目,溫補腎經,滋潤腎水,并且有防治失眠、降低高血壓的效果。
風池穴是人體的穴位,在頭額后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所屬經絡為足少陽膽經。
做法:用兩手食、中和無名三指按在頸椎兩側凹陷處風池穴處,從上向下搓摩81次,有防治失眠、頸椎痛、降低高血壓、預防感冒、落枕之功效,并能預防中風。
人體的腳因遠離心臟,容易引起血流不暢。如果腳部血液循環不好,就會加大心臟的血流壓力,其結果可導致血壓升高。
做法:高血壓患者坐在椅子上,一腿搭在另一腿膝蓋上,用手抓住腳腕,輕輕向外轉動20次,兩腳交替進行;接著,交替按摩兩腳大拇指,抓住大拇指一邊轉圈,一邊按揉。每天2~3次,每次幾分鐘,堅持進行,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起到降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