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線
■龐倩影
近來假奶粉案鬧得沸沸揚揚,先有雅培,后爆出貝因美。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方面并沒有公布出假冒產品有多少進入了流通渠道并被消費者購買。那么,到底進入流通領域的假冒產品又有多少呢?
有業(yè)內人士直言,1.7萬罐并不真正可怕,但造假者是否就生產了這個數(shù)量?案發(fā)之前這班造假者共生產了多長時間和共生產了多少假奶粉?還有,各家公司此前聲稱已全部追繳的假冒產品又是多少?這個“具體多少”的數(shù)字才是真正的可怕之處。
其實1.7萬罐已是非常大的量了,我們看到的就有了1.7萬罐假奶粉,那些我們看不到,藏在冰山下的,才是真正讓人覺得恐懼的、更恐怖的事情。每個小孩一個月才吃3罐奶粉,1.7萬罐若是全部流入市場,那該殘害多少小朋友了。奶粉是孩子的唯一食源,若孩子一周內連續(xù)食用這種假奶粉,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對于消費者擔心的產品存在安全風險的問題,官方稱雖然涉事產品已被確認為違法犯罪分子通過收購廉價乳粉、包裝變形的乳粉加工罐裝冒牌乳粉,但據(jù)上海公安部門的檢驗結果,“產品符合國家標準,不存在安全風險”。
這不禁讓業(yè)內懷疑,要不是我國的奶粉造假技術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就是檢測機構的檢測方法或檢測手段不過硬。因為造假商人既沒有幾千萬元資金購買大型設備,又沒有嚴密工廠處理,更沒有專業(yè)檢測人員,談何假奶粉可以符合國家標準?
作假其實是奶粉行業(yè)最傷的事情,造假不是今天才有,互聯(lián)網(wǎng)銷售的出現(xiàn)更是加劇了假貨的泛濫。從“大頭娃娃”事件后,不信任的陰霾就沒有散去,對當前及未來市場和奶粉企業(yè)的業(yè)績增長無疑雪上加霜。
因此,這需要國家及早完善產品追溯體系,為生產商、渠道商、政府相關部門及消費者建立一個信息共享、全程可查詢追溯的平臺。這次事件又給消費者們提了個醒,就是要求消費者在購買奶粉中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