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舍難分》是譚校長的經典國語歌曲,我用在這里,只是要表達一個意思:以紫花地丁為首的一系列堇菜屬植物,確實很“難分”清楚。想放棄吧,也很“難舍”……
如圖,盛放的紫花地丁,純正的violet色(violet指堇菜,國內常翻譯為紫羅蘭,誤矣),周圍散落著櫻花花瓣。想起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樹下肉絲菜湯上,飄落櫻花瓣”----據說俳句是“傳遞微光和戰栗的詩”,但鬼子們的世界俺不懂,不明白肉絲菜湯哪里來的詩意,換成“樹下紫花地丁旁,飄落櫻花瓣”,會不會更優雅一點?
紫花地丁,學名Viola philippica Cav.,別名遼堇菜、野堇菜和光瓣堇菜。其特點是葉子“較長,呈長圓形、狹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基部截形或楔形。通常葉片長度遠長于葉柄,但也不盡然;下部葉子往往較小,“呈三角狀卵形或狹卵形”。
以上三張紫花地丁的照片,花色依次變淡,可能和拍攝時的光線有關,也可能實際如此。因為花的顏色不太穩定,大體上在“紫堇色或淡紫色”之間徘徊,甚至也有一不小心變白的。唯一不變的是“喉部色較淡并帶有紫色條紋”,尤其是紫色條紋,簡直是堇菜家的身份證明。
米口袋,學名Gueldenstaedtia verna (Georgi) Boriss.,豆科米口袋屬。本種在這里出現屬于“插播”,因據《中國植物志》,它也有“紫花地丁”的俗名。如僅遠觀而不褻玩,也確有幾分神似。另,有“紫花地丁”之別稱的植物,尚有小花遠志、東北堇菜、直萼黃芩等等,那些本磚家全沒見過。
早開堇菜,學名Viola prionantha Bunge。本種不如紫花地丁名頭響亮,但更為常見,至少在青島地區如此。“早開”二字不是浪得虛名,在同地區大約比紫花地丁早十天左右。與紫花地丁相比,本種葉子較短較闊,在花期呈“長圓狀卵形、卵狀披針形或狹卵形”,基部心形。其葉柄較長,果期更加延長,可達13厘米。
本種花色和紫花地丁無有不同,也是“紫堇色或淡紫色,喉部色淡并有紫色條紋”。雖然中志并未有“稀白色”的補充,但確實有近乎白色的早開堇菜,如上圖。都褪色成這樣了,下方花瓣的紫色條紋仍然很明顯。
早開堇菜和紫花地丁的果實均為長圓形蒴果,最終都會形成如上圖的三裂形狀。當種子尚在襁褓之中時,就像白嫩晶瑩的微型雞蛋,小時候看見它必先“驚呼”,然后小心翼翼地取食之。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味道,只是一種......一種儀式感使然,不吃感覺心里過意不去。
本種是最容易被誤認為紫花地丁的堇菜屬植物,二者在細節上的區別甚多,但最直觀的還是葉子。雖然葉子變化較大,也是說不準的事兒,但多數情況下靠譜,二者之別可以簡單總結為:紫花地丁葉子狹長,上下略一般粗細(我的意思是,由窄到寬的“坡度”較小),葉長遠長于葉柄;早開堇菜葉子圓闊,明顯地上窄下寬,葉柄長于或等于葉長。
大體上會區別這倆就夠裝一下了(實在分不清也是無所謂的啦),市區最多也就能看見它們。以下幾種尋常輕易見不到,要么進山,要么外地。
茜堇菜,學名Viola phalacrocarpa Maxim.,又名白果堇菜、禿果堇菜。攝于大珠山。本種的鑒別存疑,待考。
東方堇菜,學名Viola phalacrocarpa Maxim.,別名朝鮮堇菜、黃花堇菜和小堇菜。攝于嶗山某處(zhenfree同學組織過燒烤餐會的地方,記不清地名了)。本種辨識度很高,花色乃是堇菜屬較少見的金黃色,葉子厚重油亮。
雞腿堇菜,學名Viola acuminata Ledeb.,別名雞腿菜、胡森堇菜、紅鏵頭草。攝于嶗山(地點同上)。本種在青島所產堇菜屬中是獨樹一幟的存在,其余幾種均有呈“蓮座狀”的基生葉,無地上莖,而它是“通常無基生葉”,有地上莖,“莖直立,通常2-4條叢生”。
很遺憾沒有碰到它開花,只有花蕾。仔細看的話,能看見其線狀披針形的萼片,以及羽狀深裂呈流蘇狀的托葉。本種名為“雞腿”,又有雞腿菜之別稱,很顯然,能吃。《中國植物志》中也特意指出,“嫩葉作蔬菜”。其實堇菜之名已經點明了這一屬植物的“可食性”,不然你以為老祖宗們何以用“菜”來命名?
球果堇菜,學名Viola collina Bess.,別名毛果堇菜、圓葉毛堇菜。這三個名字揭示了其主要特征:本種的葉子“兩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蒴果近球形,也是“密被白色柔毛”。這一株(叢)花期已過,正值果熟期,無奈其果梗通常在成熟期極度下彎,致使果實接近地面,好像見不得人似的。拍攝地點還同上......
白花堇菜,學名Viola collina Bess.。花色乳白,葉子呈“長三角形或長圓”,基部略呈戟形,較易區別。本種不產于山東,這張照片攝于2009年的武漢海軍工程大學,在一片呆板的馬尼拉草坪上,我一眼就瞥見了它。注意右下角,有一株拉拉藤(Galium aparine L. var. echinospermum (Wallr.) Cuf.),豬殃殃的變種。
七星蓮,學名Viola diffusa Ging.,以前介紹過,攝于武漢植物園。本種花為白色,喉部淡綠色,較為特別,另一特點是有匍匐枝,匍匐枝先端還能生出蓮座狀葉叢。
以上均屬野生種(七星蓮是被栽培的野生種),而據《中國植物志》及其它資料,國內尚有三個栽培種:三色堇(Viola tricolor L.)、角堇(Viola cornuta L.)和香堇菜(Viola odorata L.),常聽說的是前兩種。但栽培品種往往高度混血,需要分那么清楚嗎?并不。
這三張圖基本上代表了栽培堇菜屬花卉的三個大的流派(個人總結的):大花臉狀的、純色的以及花小而有條紋的(一般叫角堇),可謂之“三個代表”。事實上不管哪個流派,國內能見到的大多數園藝品種均由角堇、三色堇等種類雜交而成,為與原生種區別,學名統一寫成Viola × wittrockiana,無需詳細區分。大神劉夙和余天一均表述過類似觀點。
如上,我見過的堇菜屬植物基本就這些,學藝不精,所謂“鑒定”也是多半靠猜,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方家不吝賜教。最后想說的是,春天已經悄然來臨,與其宅在家里看手機,不如外出踏青觀花,不負春光正好,不負堇色流年(艾瑪終于呼應題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