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奔跑,與時間賽跑,與時代賽跑,與推土機賽跑跑,與文物販子賽跑。”這是我國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之子羅楊眼中的父親。
今日京城,風和日麗,氣溫比昨天高4°C,達17°C,我來到頤和園德和園,這里正在舉辦 “哲匠文華——羅哲文回顧展” ,我被羅哲文先生為保護文物奮斗一生的故事所感動。
1968年,北京因地鐵施工計劃拆除古觀象臺。羅哲文先生等以群眾名義給總理周恩來寫了報告,古觀象臺得以保留。
1999年,杭州清河坊面臨拆除。羅哲文先生買了一件白色 T 恤,用毛筆寫上“我愛清河坊”,跨上自行車開始在老街上騎行,同時邀請媒體圍觀。他給中央領導人寫信,終于將清河坊保留下來。
我們今天看到的一些寶貴文物,里面都浸透了這位從事中國文物古建研究保護72年“古建護神”的心血。
梁門子弟
羅哲文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賓,1940年底,他憑借美術、書法優勢,考入當時中國唯一一個專門從事古建筑科學研究的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成為學社沒有大學學歷的練習生。
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決定將羅哲文以中國營造學社成員身份“復員”回京。
羅哲文先生調入國家文物局之后,梁思成仍然對羅哲文進行指導,直到梁思成無法開展工作。
羅哲文先生是新中國文物事業發展的見證人和親歷者。早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參與了由梁思成先生主持的《全國重要建筑文物簡目》的編寫工作,對解放戰爭期間和新中國成立之初保護和接管文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羅哲文先生繼承發揚梁思成思想,他認為,梁思成的建筑思想是中而新,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就是既要有中國的特色,又要現代化。貝聿銘在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時用了這一原則。
梁思成主張的“建筑要真正地為大眾享用”,也是羅哲文始終堅持的。
梁思成重視工匠,羅哲文先生也多次呼吁重視和保護工匠,終生扶持古建技術人才。
羅哲文先生的兒子羅楊談到林徽因對待羅哲文就像母親一樣。
文武衛士
1950年羅哲文先生調入國家文物局,開始參與、組織和審定了一系列重大的古建筑維修工程,如勘察維修雁北文物、保護北海團城、遷建清音閣、修繕趙州橋、搬遷永樂宮等。
20世紀90年代后,他以專家身份,通過策劃、考察、評審的方式為長江三峽文物保護工程、西藏文物保護三大工程、長城保護、山西南部早期木結構建筑保護工程、汶川地震文物搶救工程等全國重大的文物保護工程提供指導。
布展人用12件羅哲文先生保護文物的實例,介紹了他一生為保護文物所做出的貢獻。1956年,關于是否拆除北京城墻的爭論很激烈,羅哲文先生和謝辰生等人都堅決反對拆除城墻,他們被稱作“城墻派”。
2002年,羅哲文先生等25位老專家一起致信中央領導,緊急呼吁“立即停止二環路以內所有成片的拆遷工作”。
從1980年初到2010年,30年間,羅哲文先生斥責蘇州造假城墻、力保揚州南門遺址、制止拆遷定州古城、呼吁立刻停止對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的破壞、遏制破壞寧夏古長城等等,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文化遺產得到了保全。
萬里長城第一人
羅哲文先生為長城保護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新中國成立以來,他奔走在長城上下,深入考察研究,推動保護維修。
他于1957年出版了《萬里長城·居庸關、八達嶺》,后又陸續編撰有關長城的圖書畫冊,以歷史文獻與現狀考察相結合,對長城的起點、長度、分布及沿線、民族關系等進行深刻研究論述。
他還參與發起成立中國長城學會,提出開展“長城學”研究的建議,積極鼓勵青年同志走長城、研究長城、保護長城,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我在展廳中播放的視頻中,錄下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長城“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余里。”
申遺功臣
1985年羅哲文(中)在世界遺產大會上代表中國發言。↑
羅哲文先生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與保護貢獻出智慧和學識。1985年他在全國政協會議上與其他委員聯名提出我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提案,當年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批準。
20多年來,他積極參與世界文化遺產的考察、研討、評審工作,還以專家身份代表我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審會議。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與保護取得的累累碩果凝聚著羅哲文同志大量的心血和無私的奉獻。
中國特色
羅哲文書法(鄭順興供圖)↑
羅哲文先生在古建筑保護修繕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出以“四原”原則(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技術)保存文物價值,并科學闡述利用新材料、新技術與保持原材料、原工藝技術的辯證關系,得到文物保護專業工作者和學術界的廣泛贊譽。
關于文物保護,羅哲文先生主張保護和利用并舉,他說:“作為保護工作者,不能不考慮經濟效益,而是應當考慮正常的經濟效益,在保護的前提下談經濟效益。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更好地開展保護工作。”
他還提出文物保護始終把群眾放在第一。“我們進行文物、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群眾參與,不能把自己和廣大群眾對立起來。”
“保護名人故居可以用多種方式,不是非得把居民趕走建紀念館,而是普通老百姓仍可居住在名人故居里,只要合理保護就可以。”
“要改善生活在這些建筑里的老百姓的居住環境,讓他們感受到保護工作的好處,讓他們從保護中受益,自覺地參加到保護工作中。”
“歷史名城保護和文物保護不一樣,人們都要生活,還要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改善。”
羅哲文先生著作頗豐,部分作品先后再版十余次,并被譯為德、英、法、日等多種語言,在國外出版發行;部分作品被收入大、中、小學教材。
作為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是我國文物戰線和文物專家中所到文物點、文物古建、歷史名稱最多、最頻繁的專家,是參與文化遺產申報、文物古建修復最多的專家,也是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貢獻最大的專家之一。
2009年,羅哲文被國家授予文物工作杰出貢獻獎。
多才多藝
展覽還展示了羅哲文先生歷年來出版發行的著作80余部,他生前使用的相機、背包、照片放大機、測量工具等物品。
羅哲文先生不僅在建筑方面悉心研究,在其他領域也大放異彩。他拍攝了不計其數的古建,用壞了20多部相機,出版了大量的古建影像文獻;羅哲文學英語、學文學藝術、攝影、外語、測量、機械修理、繪圖;到清華大學之后,利用工余時間旁聽,一口氣選學了五門英、俄、德、法、日外語。
今年是羅哲文先生逝世十周年,人們在頤和園舉辦羅哲文回顧展來懷念他、紀念他。
在清華大學工作期間,羅哲文先生對頤和園部分建筑進行過測繪。之后,羅哲文多次參與頤和園古建筑保護修繕工作,并多次親臨施工現場,為保護這一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傾注了他對文化遺產保護毫無保留的熱愛。
我在想,羅哲文先生在地下依然在保護著中國大地上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