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王苛吝,不知人君體,不足言。已而強敵生邊,賊臣得柄,外內交病,莫敢療理。”這是金朝遺臣劉祁在《歸潛錄》中,對金朝第七位皇帝完顏永濟的評價。
完顏永濟靠篡位上臺,5年后被弒,是金朝第三個被弒的皇帝(前兩人是金熙宗完顏亶、海陵王完顏亮),死后被剝奪帝號,降封為東海郡侯,金宣宗復其衛王爵,謚為紹,故史書多稱為衛紹王。
提到衛紹王,有兩個定評:
一是成吉思汗得知完顏永濟當皇帝,“南面唾曰:'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碌亦為之耶,何以拜為!’”
二是《金史》稱其“柔弱鮮智能”。
成吉思汗這么說,因金章宗曾派完顏永濟向蒙古收歲幣,成吉思汗“不為禮,允濟(即永濟)歸,欲請兵來伐”,“會金主璟(即金章宗)殂死”,暫免軍事。完顏永濟得知成吉思汗的評價后,計劃借其入貢時,“進場害之”,被成吉思汗知道了,“遂與金絕”。成吉思汗的評價有負氣成分。
至于《金史》,完顏永濟被弒后,上位的金宣宗大肆篡改,刻意營造完顏永濟弱智的印象,表明自己理應取而代之。
完顏永濟最引人指摘處,是他在位時未能遏制蒙古崛起,雖暫保北京(中都)不失,卻引發各種矛盾激化,金朝滅亡之勢已無法逆轉。
金侍臣賈益謙曾說:“史官修實錄,誣其淫毒狠鶩,遺臭無窮,自今觀之,百可一信耶?衛王為人勤儉,慎惜名器,較其行事,中材不及者多矣。”完顏永濟究竟是怎樣的皇帝,尚難蓋棺論定。
親哥叛亂 他卻被信任
完顏永濟是金世宗第七子,《金史》稱他“長身,美髯須,天資儉約,不好華飾”。
金世宗完顏雍有10子,8個成年,僅一人嫡出(第二子完顏允恭),其余7人均庶出。嫡出者被立為太子,余子皆不甘心。完顏允恭未及繼位便去世,此后一年半,金世宗未立太子,說明皇族內部斗爭激烈。最終,金章宗被立為皇太孫。
金章宗上位后,引起伯父、叔叔們的不滿。其中最大的反對勢力來自伯父、庶長子完顏永蹈,他于1193年叛亂,被金章宗誅殺。
完顏永蹈的母親是李元妃(金世宗寵愛李元妃,待之若皇后,金章宗后寵愛李師兒,也封其為元妃,兩個李元妃非一人),她也是完顏永濟的母親。按道理,金章宗應格外提防完顏永濟,他也確實一度將完顏永濟貶出中都。可去世前,金章宗把完顏永濟調回,還給他軍權。
一方面,完顏永濟性格溫和,即《金史》所說:“柔弱鮮智能。”《大金國志》稱:“為人仁厚,居兄弟中最賢,事世宗小心不懈。”金章宗覺他沒威脅,泰和八年(1208年),完顏永濟招回京后,金章宗和他踢球時問:“叔王不欲作主人,遂欲去邪?”試探完顏永濟是否有稱帝之心。
另一方面,李元妃的養子完顏永成深得金章宗信任,完顏永成才能出眾,因完顏永蹈叛亂,也遭貶,但“永成自幼喜讀書,晚年所學益醇,每暇日引文士相與切磋,接之以禮,未嘗見驕色。自號曰'樂善居士’”,于泰和四年(1204年)去世。金章宗“為之震悼,賻贈甚厚”,召回完顏永濟,也有痛惜完顏永成意。
金章宗創出假強盛
金章宗傳位完顏永濟,本意是利用他性格懦弱、沒野心的特點,把他作為過渡人物,將皇權交到遺腹子手中,但完顏永濟在權力面前并不“柔弱鮮智能”,果斷賜死李師兒,成功上位,可他接手的是個“爛攤子”。
金章宗開“明昌之治”,但學者李俊在《試論金衛紹王完顏永濟的執政得失》,指出金章宗留下三大隱患:
首先,皇族內部斗爭激化。
《金史》稱:“婢寵擅朝,冢嗣未立,疏忌宗室而傳授非人。向之所謂維持鞏固于久遠者,徒為文具,而不得為后世子孫一日之用,金源氏從此衰矣。”金章宗不掌握絕對權力,幾次想立李師兒為后,都沒成功。
為提防伯父、叔叔們篡位,金章宗“聽讒多疑,既誅允蹈,又黥其伯允中于平陽”,重用完顏永濟,也有勛貴中無人可用的因素。
其次,濫發交鈔,掠奪民財。
金章宗為補財務虧空,“專以交鈔以愚百姓,而法又不常,世宗之業衰焉”。政府動輒用印大鈔兌小鈔的方法,壓榨百姓,“民以貨幣屢變,往往怨嗟,聚語于市”,金章宗卻下令:“自今都市敢有相聚論鈔難行者,許人捕告,賞錢三百貫。”
其三,土地政策失誤。
因遷移到中原的猛安謀克(相當于軍戶)破產越來越多,為提高戰斗力,金章宗下令括田,即收回民間冒占的官田和逃稅的土地,分給猛安謀克,致“百姓舊業輒奪之”,參知政事張萬公曾上書說:“奪民(田)而與軍,得軍心而失天下心,其禍有不可勝言者。”
所謂“明昌之治”,完全是銀樣镴(音如蠟,意為錫鉛合金)槍頭。
壓力之下果然弱智
據學者李俊鉤沉,完顏永濟上位后,對金章宗的政策有所修補,比如賑濟災民、招撫流亡,遇大旱時,曾“下詔罪己,賑貧民闕食者”。此外,完顏永濟廣開言路,拉攏完顏匡等皇族,并冊立完顏從恪為皇太子(完顏永濟被弒后,完顏從恪被囚禁20年,后在守衛汴梁的戰斗中被殺)。
可完顏永濟在應對蒙古威脅時,表現遲疑。
1206年,蒙古各部統一,“帝大會諸王群臣,建九斿(音留,同旒,古代旌旗下懸垂的裝飾品)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時金章宗當政,未直接干預。此時成吉思汗也想伐金,報咸補海罕可汗被殺之仇,但“未敢輕動也”。
咸補海罕是成吉思汗的爺爺,被金人慘殺,死前給兒子忽圖剌留言,讓其務必報仇,但當時金朝與西夏結盟,征討金國,難免腹背受敵,成吉思汗決定先剿滅西夏,再圖金朝。
蒙古前兩次征西夏,取得巨大戰果,卻不足以滅國。1209年,蒙古大軍第三次攻西夏,“中興(西夏國都興慶的別稱)受圍月余,安全(西夏第七位皇帝李安全)遣使至金乞援,金群臣皆曰:西夏若亡,蒙古必來加我,不如與西夏首尾夾攻,可以進取而退守。”完顏永濟卻說了一句著名的蠢話:“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何患焉?”
完顏永濟想坐山觀虎斗,沒想到在蒙古大軍攻擊下,西夏難以支撐,不得不“納女請和”,并同意“附蒙攻金”,昔日盟友反而成了敵手,最終被蒙古各個擊破,“精銳皆盡,兩國俱敝”,完顏永濟確表現出弱智的一面。
不得不任用“粗人”
完顏永濟對外耍小聰明,對內也如此,體現在如何對待紇石烈執中上。
紇石烈執中本名胡沙虎,紇石烈是女真世家大族,即清代赫舍里氏。學者方秋爽在《金世宗及其子孫皇位爭奪問題研究》中鉤沉,“金代選立皇后必須是出自女真族的名門望族,主要出自徒單、唐括、蒲察、仆散、紇石烈、烏林答、烏古倫、裴滿”。
胡沙虎給皇太子允恭(金章宗的父親)當侍衛起家,后任鷹坊使,官不大,卻是皇帝親信。金章宗時,胡沙虎始任重要軍職,官位不斷上升。
胡沙虎喜裝粗人。
一是口無遮攔。胡沙虎多次因不服皇權受懲,金章宗派他與丞相完顏襄出征,他說:“臣與襄有隙,且殺臣矣。”金章宗大怒,將其下獄,但“繼而赦之”。胡沙虎是“東宮舊人”,對完顏永濟上位并處死李元妃公開表示不滿。
二是為人貪鄙。母親去世,他不肯丁憂,帶兵出征時,胡沙虎“擅取官庫銀五千兩及衣諸物,奪官民馬,與從行私人入紫荊關,杖殺淶水令”。胡沙虎曾“縱兵擄掠”,金章宗知道后,只是“杖其經歷官阿里不孫,放還所掠”。
金朝高層斗爭激烈,胡沙虎到處得罪人,反被認為是不私黨、忠誠、無心機,是“粗人,似有跋扈爾”。
完顏永濟任用胡沙虎,因金章宗、完顏永濟兩朝,“科舉之文弊,蓋有司惟守格法,無育才心,故所取之文皆萎弱陳腐,茍合程度而已。其逸才宏氣,喜為奇異語者,往往遭絀落,文風益衰”。科舉選拔不出人才,胡沙虎等舊臣難被替代。
完顏永濟不信任胡沙虎,又想利用他。
金朝的刀難出鞘
1211年,成吉思汗率軍伐金,金朝提前“詔內外百官條陳御敵之策”,于1210年九月“京師戒嚴”“禁百姓不得傳說邊事”。第二年初,名臣李英建議:“軍旅必練習者。術虎高琪、烏古孫烏屯、納蘭孤頭、抹燃盡忠先朝嘗任使,可與商略。余者紛紛,恐誤大計。”建議發山東、河北之兵支援中都,完顏永濟沒采納。
完顏永濟沒下決心以全國之力應對蒙古大軍,右丞相徒單鎰建議,棄小城保大城,完顏永濟不聽,徒單鎰又建議設遼東行省,完顏永濟卻認為:“無故置行省,徒動搖人心耳。”只想保住已有利益。此外,完顏永濟幻想求和,他一邊“遣西北路招討使粘合合打乞和”,一邊派千家奴、胡沙和胡沙虎出戰。
胡沙等帶兵到野狐嶺(今張家口以北),土豪建議用當地土兵為前鋒,千家奴想守不想出擊,土豪嘲笑說,行省兵不知地理,必慘敗。果然,金軍慘敗,傷亡20余萬,從此喪失與蒙軍對抗的能力。
野狐嶺之戰堪稱金朝的亡國之戰,千家奴、胡沙、胡沙虎畏敵如虎、望風而逃,完顏永濟始終沒意識到,胡沙虎只是嘴上功夫,并無軍事才能。
執迷不悟終喪命
從1212年到1215年,金軍三次進行中都保衛戰。
1212年初,蒙古大軍曾攻入中都城內,金軍巷戰,守住內城。金軍守衛中都的主力武衛軍戰力強,據《金史》:“凡鎮防軍,每年試射,射若有出眾,上等賞銀四兩,特異眾者賞十兩銀馬盂。”這些士兵被選入武衛軍,收入比皇帝的親兵還高。
1212年冬,蒙古大軍再次包圍中都,仍未能攻入內城。
奇怪的是,完顏永濟此時又想起被解職的胡沙虎。左諫議大夫張行信上書:“胡沙虎專逞私意,不循公道,蔑省部以示強梁,媚近臣子以求稱譽,骫法行事,枉害平民……一將之用,安危所系,惟朝廷加察,天下幸甚。”
完顏永濟執迷不悟,“終以為執中(即胡沙虎)為可用,賜金牌,權右副元帥,將武衛軍五千人屯中都城北”。1213年八月二十五日,胡沙虎帶兵殺入中都,逼完顏永濟退位,第二天派太監將其殺死。
在三朝宰相徒單鎰勸告下,胡沙虎擁立完顏珣為帝,即金宣宗。胡沙虎專權不久,同年十月十五日,被名將術虎高琪所殺。高層紛爭,金已喪失抵抗決心。1214年,金宣宗下令遷都南京(即開封),華北、山東落入蒙古大軍之手,金朝靠河南一地稅收支撐,加快了覆亡的步伐。
完顏永濟想當“中興之主”,被剝奪帝號后,時人多以為他“素無失德,尊號在禮不當削”,但他久居宮中,無識人、知兵之能,竟被胡沙虎蒙蔽。完顏永濟死后葬在房山金陵。金宣宗南遷后,1215年夏五月庚申(十一日),中都投降,守將完顏承暉飲藥自殺,一代名城金中都竟遭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