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烈飛先生所著的《北京,我的修志故事》,于2021年6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讀史志,漲學問。如大半生從事北京修志工作的著名文史學者譚烈飛先生,在他著述的《我的修志故事》一書中,就對“紫禁城真的不會積水嗎”有著詳盡地探討。
有意思的是,譚烈飛先生的這篇文章,是2016年(也就是距今7年之前)所寫。而今看來,譚先生確實很具有前瞻性。
“我們常常炫耀:600年的紫禁城,再大的水也會被迅速地排除,由衷地贊嘆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建造工藝。2016年,“7·20”大雨過后,故宮雨景呈現“千龍出水”,而紫禁城幾乎沒有明顯積水的奇跡。與此同時,城市出現數個積水點,形成澤國觀海的水患。故宮近600 年的古代建筑群展現了“最牛”的排水奇跡,在我們為這完善的排水系統和強大的排水能力驕傲的同時,應該看到危及故宮排水的隱患是存在的。
如果護城河及外金水河無法排水,故宮會怎樣?再者,護城河、外金水河、北海、中南海的總排洪的尾閭主要是通惠河,通惠河出現不通暢又會怎樣?
答案:故宮觀海!
其實,這并非妄說。形成故宮觀海的因素有如下方式,有的正在實現中。
其一,是接受故宮排水的尾閶—筒子河增添了新的功能。
筒子河開挖于明永樂年間,是紫禁城的護城河,更是皇宮的排水河道,全長3.5 千米,水面寬52米。紫禁城內的雨水最先是要排到這里的。
所有紫禁城內的排水以午門、神武門為南北軸線,東華門、西華門為東西軸線,劃分為西北、東北、西南和東南四部分。東華門、西華門和神武門的路面下,各有小涵洞連通,其斷面為0.5米x0.6米。自北海公園后門東側引水,經蠶壇、濠濮間出今北海公園,沿景山西墻外暗溝流入西北筒子河。其出水口有二:一在西南筒子河南岸西端,通過一條0.8米x1.5米的石暗渠與織女河相通,暗渠長207 米;一在東南筒子河南岸東端,通過一條長522米明渠與菖蒲河相通。另外,西南筒子河東端有一矩形小暗渠,穿行午門廣場之下進入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閘門入筒子河東南退水渠,其中暗渠長 497 米,明渠長 214.5 米。
從筒子河的功能來看,其建設之初首先的功能是防御功能,52米寬的水域在冷兵器時代要想越過,也是不容易的;其次就是排洪功能,當然不會想到今天我們還賦予了它景觀功能,我們在1999 年的改造中,對筒子河河底進行了硬鋪裝,增加了防滲水的功能,并采取措施保證筒子河的景觀水位,試想如果北京城市中心發生短時間的暴雨,作為紫禁城內的排水尾閭的水位接近紫禁城內的水位,就必然出現紫禁城觀海的景觀。
從這些河流的功能來看,大致包括了景觀功能、排洪功能、給水消防功能、地下水的補給功能。
在我們當今的使用上,應該綜合考慮這些功能的因素,不能隨意加大和減少這些功能。從菖蒲河的恢復建設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情況,菖蒲河歷史上是一條明溝,位于長安街北側,西連天安門前玉帶河,東接玉河,全長496米。中南海退水自日知閣閘流出后入中山公園,經水榭出公園東墻入天安門玉帶河,過菖蒲閘后進入菖蒲河,最后東流入玉河暗溝,是內城水系的尾閭。1973年和1982年,先后將菖蒲河明渠改建為寬3米、高2米的雨水暗溝,向東過南河沿大街后接入現玉河下水道,共長505米。
2002年5月菖蒲河恢復工程開工,水利工程的主要內容包括:(1)將玉帶河出口閘至南河沿大街涵洞前,長493.17米的現狀暗溝恢復為明渠河道;在明渠上游新建長14.93米的暗溝,與玉帶河出口閘連接;在明渠下游建8米管道與下游暗溝連接。(2)改建南北池子大街方涵,新建下游節制、泄洪閘1座、連接井1座。菖蒲河排水標準、流量維持河道原設計過流能力10.7立方米每秒不變。按照河上開口寬 12米,常水面寬9米的標準設計河道橫斷面。斷面形式采用復式梯形斷面。河底進行了水泥硬鋪裝,設置了閘壩以保持景觀水位。這種改造無疑增加了新的城市景觀。然而,一旦有短時間的暴雨,稍不及時提閘泄去積存的河水,排洪必然受到阻礙,河內無法短時間排走的河水必然使紫禁城的雨水形成頂托之勢。
通惠河成為京城主要排水河道,前三門護城河是接收南筒子河經天安門玉帶河、御河暗溝入來水的重要尾閭,最后流入通惠河,也就是說城市中心區及東部雨水均排入通惠河水系。通惠河雨水系統是城區雨水排除面積最大、管網數量最多的系統。大部分雨水通過管網,經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長河、護城河、二道溝、東半壁店等支流最終排入通惠河,管網控制流域面積237.06平方千米。
1949 年以后,對通惠河進行過多次治理,1958年建高碑店攔河閘,1965-1970年疏浚展寬東便門至慶豐閘河道,1984年改建高碑店閘,1985 年改建普濟閘,1989 年建成東便門橡膠壩。
1999-2000年對南護城河進行綜合治理。工程共分三段。第一段為西便門至右安門橡膠壩,稱為西護城河段,全長約 3.7 千米,梯形斷面,河底寬23-25 米;第二段為右安門橡膠壩至龍潭閘,稱為南護城河段,全長約88千米,矩形斷面,直墻高2.4-4.2米,河底寬 32-38米;第三段為龍潭閘至東便門橡膠壩,稱為東護城河段,全長約2.9千米,復式斷面,直墻高3米,河底寬40米。工程內容包括:對河道進行全面清淤,對河底未襯砌部分進行混凝土襯砌;對不滿足通航要求的河段進行疏挖、襯砌;補建停船碼頭,這些建設也使通惠河的功能滿足多方面的要求,至少可以滿足河道安全輸水、防洪和通航的要求,但其中有些功能是不能兼顧的,要行洪又要通航,會造成矛盾,一旦暴雨來襲,提閘放水需要時間;河道的硬鋪裝不僅影響了地下水的補給,更重要的是無法自然地滲水,河底硬裝后水流通過率加快必然形成排水的頂托。
其四,我們城市排水的形勢是嚴峻的。
北京整個城市的排水是融為一體的,如果整個城市的行洪排水功能得不到徹底解決,也很難保證紫禁城一花獨秀。1958年北京市雨水排除規劃曾提出建議:根據地形條件、流域面積和地區重要程度,采用不同設計標準。1986年北京市區雨水排除規劃提出,雨水管設計標準仍采用1958 年規劃值。1987年,國家頒布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規定:室外排水工程重現期一般采用0.5-3年一遇,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能引起嚴重后果的地區,重現期采用2-5年一遇,并與道路設計協調。特別重要地區和次重要地區可酌情增減。北京市雨水管道規劃設計標準重現期一般采用0.5-2年一遇。
2000年,隨著城市的發展,國家頒布的《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規定,雨水排除的規劃設計重現期:為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能引起嚴重后果的地區,重現期宜采用3-5年一遇,其他地區重現期宜采用1-3年一遇。特別重要地區和次重要地區或排水條件較好的地區規劃重現期可酌情增減。2004 年修訂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中,城市雨水規劃重現期一般地區采用1-3年一遇;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能引起嚴重后果的地區,重現期宜采用3-5年一遇;特別重要地區重現期采用5-10年一遇。2006年,國家重新頒布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對1987年版的管道設計重現期進行調整,規定雨水管道設計重現期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能引起嚴重后果的地區,重現期宜采用3-5年一遇,其他地區重現期宜采用 0.5-3 年一遇。特別重要地區和次重要地區或排水條件好的地區規劃重現期可酌情增減。這個標準和北京 2004年修訂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標準,只是北京增加了一個特別重要地區采用5-10年一遇標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般采用其下限作為雨水管道規劃設計標準,即一般地區雨水規劃重現期采用1年一遇(降雨強度為36毫米/小時),重要地區采用3年一遇(降雨強度為50毫米/小時),從實際運用情況來看設計標準偏低。
隨著城市建設標準和公共環境的的要求不斷提高,按照雨水排除規劃與標準建成的北京城區雨水管管網系統,逐漸暴露出標準較低的問題。截至2010年,在市域范圍內只有天安門廣場、東西護城河能夠應對10年一遇的降雨。前三門大街、奧林匹克中心區等區域能夠應對5年降雨。城市的主干路、環路、CBD、中關村等地,能夠2-3年一遇的降雨,其余干線排水能力僅達到1年一遇的水平。雨水泵站的建設也僅僅達到:奧運中心區和東直門交通樞紐的雨水泵站5年一遇;一小部分為3年一遇;大部分雨水泵站僅2年一遇;還有少數泵站只有1年一遇水平。
為解決城市暴雨內澇、道路積水、交通擁堵等問題,2010 年,規劃部門已經開始研究提高雨水系統設計標準,在新建雨水系統時,考慮將標準提高至國家規范標準的上限:一般地區采用3年一遇(降雨強度為50毫米/小時),重點地區采用5年一遇(降雨強度為56毫米1小時),特別重點地區采用10年一遇,(降雨強度為67毫米/小時),立交橋泵站重現期不低于5年一遇(降雨強度為56毫米/小時)。現實中雨水系統改造,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綜合措施達到上述標準,并統籌考慮規劃建設雨水存蓄和利用設施。
其五,城市河流的下游需要天津、河北兩地的配合。
從華北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考慮,京津冀三地歷史上多次出現同時受到洪水的侵襲。北京的行洪河道要流經天津和河北,是否可以暢通無阻,是需要緊密配合的,歷史上多次出現過自然和人為的因素阻礙行洪的通暢,給北京城市的行洪帶來困擾。中央最近多次就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解決好北京發展問題,必須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同時天津、河北要實現更好發展也需要連同北京發展一起來考慮。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和協同發展,著力點是聚焦已經形成的共識,下大力氣抓好落實,盡快見到成效。
綜上所述是希望未雨綢繆,不要真的出現故宮觀海、京城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