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朋友,從新疆旅游回來,跟我說起,在伊犁新源看到一望無際的葵花田足有15公里長,這一輩子都沒看到過那么多的葵花。我聽后的第一反應(yīng)不是對美景的向往,而是追問一句:“葵花?”跟著腦子里跳出來的是一首蒙童初學的宋詩,幾乎人人會背: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zhuǎn)分明。
更無柳絮隨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
——宋·司馬光《居洛初夏作》
朋友看出我在遲疑,加一句說:“葵花呀!”我隨即醒悟過來,他說的葵花是向日葵,而非我腦子里閃過的種種葵花。
我想起來了,其實在我小時候,日常語境里的葵花,也是指的向日葵,并且在當時,都只說葵花。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有一部電影名叫《向陽院》,講的是居委會管轄下的街道組織取名“向陽院”,負責居民的文體活動、文化生活。那時候電影少,一部電影上映每個人都看,電影是文化的風向標。上映之后,國內(nèi)大中城市的街道都成立了向陽院,出墻報、黑板報,豐富群眾業(yè)余生活,很是熱鬧了一陣。既名向陽,刊頭刊腳和欄邊的裝飾畫便都是向日葵,這是我腦中最早的有關(guān)向日葵的記憶。
過了幾年,音樂舞蹈劇《東方紅》復映,片中葵花代表著陽光,照耀著中華大地,葵花元素隨處可見,由演員手里的綢扇和變化的陣形組成的葵花圖案、大會堂穹頂?shù)脑寰彩强▓D案。
《東方紅》上映前后的十多二十年間,葵花向陽的特點被無限放大和重復,代表的是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濃縮。但向日葵簡稱葵花,倒不是從這時候起始,它其實非常早。汪曾祺先生在散文《葵與薤》中就寫道他的家鄉(xiāng)人只知道向日葵,他們那里叫作葵花。推算一下他說的時間段,估計上個世紀30年代便有此叫法。
向日葵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又名丈菊、迎陽花、朝陽花,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高大草本,高1-3米,頭狀花序極大,莖約10-30厘米,花期7-9月,果期8-9月。原產(chǎn)北美,世界各國均有栽培,種子含油量高,供食用。
曾經(jīng)葵花向陽的符號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過了幾十年,慢慢隱到了背景里,無意中被一句聊天時的閑語提起,背景圖案像被施了彩繪,一朵一朵,勾線描色,濃墨重彩,又綻開在記憶里。
葵花在古代,通常指的是蜀葵或黃蜀葵。蜀葵花色多變,有深紅、淺紅、紫、白、墨紫、深淺桃紅,至黑者如墨、藍者如靛等等,變幻莫測。花形又有單瓣、復瓣、重瓣、五心、重臺、剪絨、鋸口、細瓣、圓瓣等等,園藝品種數(shù)不勝數(shù)。黃蜀葵只得一種黃色,因得名黃蜀葵,并不是蜀葵中黃色的。
蜀葵是兩年生草本,先一年的植株地面部分枯死后,第二年春天在根部會重新長出側(cè)枝,春末時長到一人高,夏初即開花,一直開到夏末八月。司馬光在四月里看到的葵花,應(yīng)是蜀葵。黃蜀葵七、八月開花,開到十月,因此黃蜀葵又名秋葵,宋人薛朋龜有《詠秋葵》詩:“黃存秋后色,赤抱日邊心”。黃花秋開和向日的特點一個不落,是確定無誤的黃蜀葵。
黃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又名秋葵、黃葵花,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花大,淡黃色,直徑約12厘米,花期8-10月。
黃蜀葵也叫黃葵花,唐朝李涉的《黃葵花》詩形容它是“新染鵝黃色未干”,它的黃色比較淡,因此是新染的,是鵝雛的嫩黃色。又因黃蜀葵的花形為五瓣重疊作喇叭形,開不大,即使是盛開時,也是一個大喇叭,從側(cè)面像是一個斗笠形,李涉那首詩的下半聯(lián)便由此生發(fā):“好逐秋風上天去,紫陽宮女要頭冠”。黃蜀葵花戴在頭上,就是一頂淺金色的道家頭冠。黃蜀花的花形從側(cè)面看,像一只宋人喝茶的斗笠碗,因此又叫“側(cè)金盞”。
宋人多寫過詠黃蜀葵花是側(cè)金盞的詩,如姜特立的《側(cè)金盞》:“淺淺嬌黃向日開,枝頭斜掛幾金杯。細詳名字并花意,不醉花間不得回。”花黃、側(cè)盞、向日幾個特點一一點明,不會弄錯。又如姚孝錫的《蜀葵》詩,詠的是蜀葵,說的是黃蜀葵:“傾心知向日,布葉解承陰。空側(cè)黃金盞,誰人與對斟。”既曰側(cè)金盞,可知是黃蜀葵。
抓重點是定種的依據(jù),比如晏殊的這首詞,連個名字都沒有,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說的黃葵是黃蜀葵:
秋花最是黃葵好,天然嫩態(tài)迎秋早。染得道家衣,淡妝梳洗時。
曉來清露滴,一一金杯側(cè)。插向綠云鬢,便隨王母仙。
——宋·晏殊《菩薩蠻 其二》
秋花、黃葵、側(cè)金盞、黃道冠,幾乎把黃蜀葵所有的特點一網(wǎng)打盡了。可見在宋時,秋葵、黃葵、黃蜀葵、側(cè)金盞幾個名字通用,也包括葵花。如劉敞的《葵花》詩:“白露清風催八月,紫蘭紅葉共凄涼。黃花冷淡無人看,獨自傾心向太陽。”時節(jié)已是白露霜,黃花依舊向太陽。
蜀葵Althaea rosea,又名蜀季花、一丈紅,錦葵科蜀葵屬二年生直立草本,高達2米,花大,直徑約6-10厘米,花有多色,花期2-8月。
但葵花向陽這個概念,本來是借來的,最早說的是葵葉向日,《左傳》中記載孔子說的“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wèi)其足”便是。鮑莊子是齊靈公的大臣,齊靈公的母親聲孟子和慶克有私情,慶克著女裝在宮中出入,被鮑牽發(fā)現(xiàn),慶克羞慚,久不入宮,聲孟子懷恨在心。齊靈公八年伐鄭,命高無咎、鮑牽守國。靈公班師,兵至城下,高無咎、鮑牽關(guān)閉城門,一一盤查進城之人。聲孟子趁機說高鮑二人有不臣之心,想立太子為新君。齊靈公一聽,不問青紅皂白便砍了鮑牽的腳,驅(qū)逐了高無咎。因此孔子說鮑牽的智力還不如葵,葵還能使葉向陽,衛(wèi)護根足。
葵葉向日不是特例,植物為了能多受日照,最大程度進行光合作用,葉子會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而左右轉(zhuǎn)動,不獨葵葉使然。但葵葉大,向日性肯定比細長的韭菜葉更為明顯。
葵原是百菜之王,北宋時,長于江南的小白菜(青菜、油菜)和來自西亞的蕪菁雜交,培育出了大白菜。大白菜基因里帶了蕪菁耐寒抗凍的優(yōu)點,可露天越冬,廣泛種植于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百菜之王的名號慢慢移到了大白菜頭上,葵菜悄悄退到了西南一角,漸漸消失在歷史書中。到了明朝李時珍撰《本草綱目》,索性把葵從菜部移到了草部,估計他是沒有吃過了。隨著葵的隱退,它幾個特點被移植到了別的植物身上。一是葵傾日,成為蜀葵、秋葵的標志,只是葵葉換成了葵花;二是葵葉滑,凡是煮后葉滑糯膩的菜都有葵名,如落葵(木耳菜)、鳧葵(莼菜)、龍葵等;三是葵葉多歧,蒲葵、天竺葵、魚尾葵、散尾葵等被命名為葵便是為此。
冬葵Malva crispa,又名葵菜、冬寒菜,錦葵科蜀葵屬一年生草本,高1米;花小,白色,直徑約6毫米,花期6-9月。
葵葉多分歧這一點在黃蜀葵上凡為明顯,黃蜀葵的葉子掌狀深裂,有5-9個分歧。唐朝張祜有一首《黃蜀葵花》的詩,第一句是“名花八葉嫩黃金”,八葉是指它的葉子分歧多,一片葉子有八個尖角。如果不看花,單看葉,黃蜀葵的葉子和掌狀全裂的大麻葉有些像。有一年我在屋前種了幾棵黃蜀葵,才長齊葉子,還沒等到看“唯有葵花向日傾”的美好秋日,就被巡查的片警看到,馬上拔個干凈,一邊拔一邊說:“居然有人在小區(qū)里種大麻!”
黃蜀葵
明朝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時代,原產(chǎn)于北美洲的向日葵被西班牙探險家于1510年帶往歐洲,一百年后大明朝刊印的《植品》中便有了記載:“又有向日菊者,萬歷間西番僧攜種入中國。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盤,隨日所向。花大開則盤重,不能復轉(zhuǎn)。”比《植品》稍晚的《群芳譜》中把它叫作丈菊、西番菊、迎陽花,還描寫了花盤,“只生一花,大如盤盂,單瓣色黃,心皆作窠,如蜂房狀,至秋漸紫黑而堅,取其子中之甚易生。”現(xiàn)代人從小見慣了向日葵,一點沒意識到這碩大如盆的葵花原來是一朵菊花,倒是明朝人初見此花,一眼就看出它的本來面目,但這時候還沒說可以取子為食。
向日葵之名,始見于明末文震亨的《長物志》:“一曰向日,別名西番葵。”成書于清朝康熙年間的《花鏡》中,可以知道當時人是怎么看向日葵的:“向日葵亦名西番葵。六月開花,每干頂上只一花,黃瓣大心,其形如盤,隨太陽回轉(zhuǎn),如日東升則花朝東,日中天則花直朝上,日西沉則花朝西。結(jié)子最繁,狀如蓖麻子而扁。只堪備負,無大意味,但取其隨日之異耳。”
看作者這樣細細描寫向日葵,覺得很是有趣。對現(xiàn)在的人來說,向日葵是再熟悉不過的花,嗑葵瓜子,吃葵花籽油,還有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對向日葵的無限崇拜和圖騰,向日葵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品,可是清初人說它“只堪備負,無大意味,但取其隨日之異耳”,把向日葵當成了一件新鮮玩意兒,既不說它花大花美,又不說它瓜子好吃,只是取它向日而傾的特異性和趣味性,在花園中聊備幾株,以充玩賞,還覺得“無大意味”,實在是有趣得很。要到道光年間,才有吃葵瓜子的記載。
向日葵作為油料植物被人倍加重視要到1716年,英國人從葵花籽中榨取油脂成功,從此世界上開始有了葵花籽油。中國要到1950年代中期,從蘇聯(lián)引進油用型品種的向日葵,種植面積和產(chǎn)量才大有發(fā)展和提高。此前300年雖有栽培,主要當作觀賞植物,和成熟后嗑食種子。向日葵的種子簡稱瓜子,若單說瓜子,只能是葵花子,而不是西瓜子、南瓜子。有趣的是,向日葵連瓜都不是,它是一朵菊花。當《笑傲江湖》里令狐沖初遇武當派三位道長,被說了一句“令狐瓜子?為什么不叫阿貓阿狗?瓜子花生,難聽得緊”時,我想金庸寫的時候,腦子里出現(xiàn)的瓜子一定是葵花子而非西瓜子。
唐朝韓偓有《黃蜀葵賦》,開篇第一句是“色配中央,心傾太陽”,光看這兩句,用來描寫向日葵那是恰如其分,即使放到《東方紅》的年代也找不出任何毛病。有了向日葵的存在,再看這句形容黃蜀葵倒覺得有點名不附實了。宋朝人在把蜀葵和“葵傾日”、黃蜀葵和“葵向陽”畫上等號之時,大抵是想不到幾百年后向日葵會成為葵花一名的專屬持有者,黃蜀葵則被徹底遺忘。現(xiàn)在若是有人指著黃蜀葵說這是葵花,肯定要被旁人笑掉大牙。
當杜甫寫“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復新”時,也不會想到秋天的肥滑葵菜在后世變成了“l(fā)ady's finger”,一種原產(chǎn)西非和埃塞俄比亞、直譯為“美人指”的秋葵,因果莢富含多糖不被人體吸收,而成為都市人的減肥食物大受歡迎。
秋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