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億中國人中,至少有十億是中醫補腎藥的潛在市場。不管TA對中醫是否理解或喜歡,不知道六味地黃丸是補腎藥的人卻是十分少??!這都因腎虧的觀念給人們的印象太深刻了。老腎虧,壯怕虧,少怕虧。
作者:潘毅
編輯:90后老中醫
| 你的腎補對了嗎? |
腎虛分精、氣、陰、陽不同的虛而補。
六味地黃丸則以補腎陰而聞明天下。
六味地黃丸確能補腎陰,但此方是否以補陰為主,卻是值得思疑或商榷。
我們先來看看傳統的方解:
三補
重用熟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
山茱萸補養肝腎,并斂肝陰;山藥補益脾陰,并能固腎,共為臣藥。
三藥配合,腎肝脾三陰并補,是為「三補」。
三瀉
澤瀉利濕而泄腎濁,并能減熟地黃之滋膩。
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瀉腎濁。
丹皮清泄虛熱,并制山茱萸之溫澀。
三藥稱為「三瀉」,均為佐藥。
六味合用,三補三瀉,其中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因此被譽為「滋補腎陰祖方」。
| 六味地黃丸到底是補還是瀉 |
上面的方解沒有大的錯誤,但存在小小的問題。
作為一個補益之劑,藥味上三補三瀉,補瀉平均,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比例不協調的奇怪感覺。
「三補」,名不符實
熟地滋陰補腎是實,山茱萸斂肝陰也是實,但補養肝腎卻是虛。此藥并不太具補力,即使強解為微兼有補,由于其性偏溫,也談不上具補陰之功。
山藥補益脾陰,并能固腎基本屬實,但嚴格來說山藥補陰之力較弱。因此,除「三補」共用的習慣外,臨床醫師一般較少把它當作獨立的補陰藥來用。
同時,補脾陰之說也有點怪。因為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并不怕陰虛,其出現陰虛的機會最少,何以要補脾陰而不補它臟之陰而助腎?
因此,「三補」充其量只有「兩補」,若不太厚道的說,只能算一味半的補力。
怪異的「三瀉」
丹皮清瀉虛熱基本上說得過去。
而茯苓淡滲脾濕就明顯與山藥補益脾陰自相矛盾。
若脾陰虛,僅用山藥都嫌不太夠力,現在來一個利水的茯苓,這不是開玩笑嗎?利水則傷陰,這是常識。
張景岳的左歸丸之所以去掉「三瀉」。他的解釋:“今之人欲用之補陰,而必兼以滲利,則焉知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陰之法不宜滲。”
茯苓尤嫌不足,再來一個利水更強的澤瀉利濕而瀉腎濁,不但是畫蛇添足,更是添亂了。
如果僅從藥味多少來看,兩補陰,兩利水,此外一斂陰一瀉火,則六味地黃丸還能余下幾分滋陰力。
若怕滋陰藥過于滋膩,故輔以利水滲濕之品也不大通,因為慣常的做法是加行氣藥,如陳皮、砂仁,而不是以滲利之品。
因此,現時的方解,實屬先確定六味地黃丸為補陰方這個基調下的強解,是觀念先行下的論證。也就是說解者怎么也得論證成有補陰功效,故有難以自圓其說之處。
| 為何又有補陰的功效? |
①熟地分量較大,因此,補仍大于瀉。
②得益于其丸劑劑型,丸者“緩”也。丸劑有助補益藥的緩慢發揮,而無助于利水藥的沖蕩。
不信,用同樣的分量比例開成六味地黃湯試試。湯者蕩也,湯之劑更有助利水藥之下泄,而不利于補益藥的緩慢建功,其效立減。
③六味地黃丸本為補精之方,是通過補精而化陰,或陰精并補而見功的,純粹從補陰角度論,其效如前述,不足以服人。
正安聚友禮
4400分鐘,梁冬6年精選對話徐文兵、倪海廈、王東岳、王唯工、林曦(無刪減版)
梁冬、潘毅、陳立新、林杰、馬琴、山僧可一、范英志、楊碩誠8位導師,192節音頻、1年課程
想學習中醫的人
可點擊“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