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學東漸以來,有不少有識之士試圖中西醫匯通,但都沒有成功。中、西醫屬不同理論體系,很難找到交叉點,形成共同理論。當時由于西醫檢測儀器及方法尚未普及,老一輩中醫大都通過跟師學習和長期的臨床實踐,比較熟練地掌握了中醫理論和診療方法,用中醫思維方法診治疾病,以繼承發揚為主,兼有借鑒。
解放后由于現代醫學及檢測方法的不斷普及,對傳統中醫形成挑戰,中醫現代化勢在必行。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全國中醫院校相繼成立。姑且遑論中醫教育是否失誤,各中醫院校不但開設了大量西醫課程,而且比例還比較大。究其初衷,大概是要讓現代中醫能夠熟悉和掌握現代醫學基本知識,為臨床實踐打下基礎,提高中醫診療水平。結果適得其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致于不但連傳統中醫理論和技能都沒有掌握好,反而迷失了自我。盡管我們不少中醫藥大學水平堪稱一流,卻由于中、西醫課程比例配置不當(中、西醫課程基本對等),因而培養出了一批中、西醫知識都遜人一籌的中醫大學生,這種不“中”不“西”的學生被人戲稱為“二流”醫生。更有甚者,由于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能夠很好地學習和掌握中醫理論及診療方法,受利益驅使喜歡用西醫方法診治疾病,進而用西醫標準衡量中醫,對中醫理論方法和治療效果乃至中醫的科學性產生懷疑,最終走向中醫對立面。無怪中醫界業內有人對此提出尖銳批評,認為現行中醫教育體制為培養了一批中醫“掘墓人”。
每當我看到經過五年正規中醫藥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那種膚淺粗疏的中醫理論知識和技能,對普通風熱感冒都不能運用中醫理論方法比較準確辨證論治,對常用中醫方藥都背不出來時,總是感到痛心和憂慮。過去老一輩中醫,雖然對現代醫學技術和檢查手段接觸和借鑒得少一點,但他們大都卻能夠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中醫理論,運用中醫思維和診療方法診治疾病,并收到較好療效,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威信。因此傳承和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發揚中醫特色和優勢,才是中醫安身立命之本;不迷失自我,自強不息,積極進取才是中醫生存和發展之道。借鑒現代檢查手段和方法,是為了提高中醫診療水平,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決不能本末倒置。
我時常對學生講:要讓中醫真正姓“中”,就要熟練掌握中醫理論技能和診療方法,不要動輒檢查,開化驗單,按西醫檢查報告診斷用藥。中醫不講陰陽五行,望、聞、問、切,四診八綱辨證論治,不用傳統思維方法診療疾病,中醫就會迷失自我,長此以往,中醫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實現中醫現代化更無從說起。誠然真正要讓中醫姓“中”,中醫院姓“中”,除了要發揚中醫“治未病”、醫治慢性疑難病方面的特長優勢外,財政支持傾斜政策也很重要。不然可能難以改變現狀,實現既定目標。
就目前狀況而言,當務之急是培養一支能夠熟練掌握中醫基本理論和診療手段的強大的中醫隊伍,因此中醫院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只有培養出一大批合格的中醫后繼人才,到臨床第一線去,正確運用中醫基本理論和技能,在實踐中磨練自己,不斷增長才干,不迷失自我,才是中醫生存之本、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