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去秋歸,薄薄的涼倏然而至,天碧如洗。
又是一年中秋至。似乎自打成年后,時間就越來越過得飛快。
離家在外,也是一年過去,一年又來。
有人說,“離開家,是為了更好的回家。“
我想說,”常回家去看看,也是為了再次離家奮斗會更有動力!“
月圓前的缺缺盈盈,一點點清晰的不是別處,而是腳下那條回家的路——萬山不隔中秋月,最團圓夜是中秋。
但近年來持續不斷的疫情,讓回家不再那么容易,春節?沒回家!清明?沒回家!端午?沒回家……任節日一個接一個地過去,才慢慢體會到詩人句中的那份情感。所謂“月是故鄉圓”,自然不是形狀、亮度的差別,而是一種心理感受。圓在此時,是妥帖,是習慣,是山河故人。藏升君在節日前夕,也采訪到了一些離家在外、經歷各異的年輕人,看看他們對中秋和家鄉有著怎樣的記憶或安排。
@小張,撰稿人
來自河南安陽的小張是位資深吃貨,關于中秋的記憶,總是離不開吃。他說,小時候的中秋節,家人會聚在一起,做上一桌好吃的。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有一年回老家,吃了一塊特別難吃的五仁月餅,差點被里頭的冰糖硌掉牙。剛開始成為一名“杭漂”時,讓他沮喪的事情很具體:租房遇到種種問題、臨近截稿日期,稿子寫不出來。逐漸適應之后,工作和生活皆在掌握之中,煩惱就常常被具有象征意義的食物替代,比如吃不到正宗的北方饅頭和好吃的面條。杭漂生活,也讓他對親情有了新的理解,他覺得相比以前時常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光,物理距離遠了之后,精神上的距離反而更近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不在家過中秋,就會特別理解對于團圓和節日的感受,也特別愿意在這種時候,和家人聯系,表達中秋的祝福和思念。
@青青,設計師
青青大學畢業后,中秋再沒回過家,已經三年了。工作忙、離家遠,又有疫情。去年中秋一整天都在加班、趕設計稿,不知不覺一抬頭已經12點半了,中秋節都過完了。趕緊拿出公司發的月餅吃了兩口,也算給自己過了個節。她說,那一刻突然就很想家,想著明年中秋一定要回家。今年中秋又到了,她心想,這回說什么也不加班了,一定要回家,和父母一起去爺爺奶奶家吃團圓飯。她還記得,以前,每到這個時節,爺爺奶奶總會忙忙碌碌燒一桌子大魚大肉。常常都是晚輩已經坐在桌上準備開動了,他倆還在廚房繼續轉悠。餐桌上,姑姑會嬉笑問我啥時候找對象,弟弟們會抱著手機玩王者或者吃雞,爸爸和叔叔們談論著國家大事......她說的時候,臉上都是溢出來的幸福笑容。
@阿杰,行政專員
阿杰說,小時候除了過年,最喜歡的節日就是中秋,涼爽又舒適。每年中秋前幾天,大人們就會忙碌起來——買月餅、柚子、石榴,還有其他拜月娘的東西。直至中秋那天夜幕降臨,便設上香案,擺滿水果和月餅,一家老小按順序點上幾炷香祭拜,大人們總會在這時候念叨很久,為一家老小祈福。那時候,小孩還要放上自己的課本和作業本拜月,大人們都說,這是做是祈禱月娘讓孩子成績變得更好。等香燃盡,便把那些吃的都撤到桌上。頂著一輪皓月,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東西。爸媽負責切月餅、掰柚子,小孩子們就負責不停地吃好吃的,每個食物都飽含祝福,月餅代表團圓,柚子寓意佑子。成年后,盡管少了小時過中秋的樂趣,但回家成為了這個節日最大的樂趣。
聽著大家的講述,藏升君想起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里有一段,是喬樹林在接受采訪?!澳@次回來,為家鄉帶來了什么禮物呢?”“愛吧,我覺得?!甭犐先ニ坪跤悬c煽情,但仔細回想,何嘗不是如此?對每個人來說,與其說是回家,不如說是在和過去的自己對話,因為那里仍然保留著,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原因,那些愛與力量,在提醒著我們跨越山海,勿忘回家!那里有我們深愛的父母與親人,在他們面前,不需要假裝做大人,不需要太在意站得高不高,只在乎活得真不真,好不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只有他們的愛是永恒不變——這個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那是安全感的源泉。
因此,中國人無法長久地離開家,中國人總是愛回家。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建立一個節日,給自己一個回家的正當理由。就像一次次時光旅行,給自己一段留白的時間,暫時忘卻外面世界的焦慮?;赝^去,找到前進的力量。然后,再出發。家,是一種情感,一種思念,一種向往,更是每個中國人的起點與終點。
導演賈樟柯曾說:“只有離開故鄉,才能獲得故鄉。”
中國人對家鄉的情感,總帶著幾分矛盾,幾分情深,幾分恨鐵不成鋼。沒有離開故鄉,就沒有真正的故鄉。只有離開了家鄉,才更懂得家的意義。
中秋共晴光,美景伴良辰。藥經靈兔搗,玉液滿金樽。舉杯同祝愿,月圓永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