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別重逢非昨日,千言萬語不忍心談。 ——《大護法》
最早的一批90后今年三十了,想來這部片子的主要目標群體應該是浮動在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吧?!
雖然說“一部作品一旦問世,那它便不再屬于作者本人”,那么姑妄言之,至少作為一個準三十的90后而言,多少算是有點發言權,全是主觀想法,也都是生活場景串聯,沒有特指,也絕不刻意。那么,開噴吧!
似乎很多電視劇的場景都會選擇上海,多年前郭敬明就用《小時代》把上海極盡華貴而又奢華的場景渲染的徹底而純粹。
上海有多大?從郊區到市區可能要轉四趟地鐵,用上將近三個小時,虹橋機場和浦東機雖然聽起來都在上海,但彼此之間即便是開車走高速最快也要一個小時,中間還要跨過黃浦江。郊區的地界,衰草連天,市中心的繁華,天上人間。
之前也去過很多城市,但很少見到有公交車像上海的公交一樣,報站的時候一遍普通話,一遍上海話;走在繁華的街道上有可能轉個身就是一處弄堂,頭頂上是隨風揚起晾曬的衣服;松江區電子廠擠滿了提著行李箱來去的人,外灘的露天咖啡館前映襯著一張張金發碧眼的臉。
當走在這樣的一個好像很近卻又很遠的城市中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迷失的,時間長了,你會覺得自己已經屬于這個城市,但卻又在無數個細節中被提醒著這個城市沒有接納你所謂的“屬于”。
某年某月,夜半時分蕩在上海街頭的十字路口,才發現,除了不知道方向,也沒有可以支撐的幻想,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無論是黃浦江上的輪渡還是東方明珠旁的觀光車,載的總是過客,有些地方在生命里一閃而過,對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不過是大城市固定的節奏和角落,對于外來者或許是能夠證明“曾經來過”的唯一解說。
在四個人之中,我個人覺得陳嶼算是最好的一個,某種程度上我甚至有點同情他,唯一的愛好就是養魚,既沒有放炮的那樣破底線的出軌,也沒有海王那樣選擇性的濫情,更沒有像小奶狗那樣明知對方已有家室依然起心動念的初衷。
明明他做了很多,但最后還是落了個愛情事業雙輸,明明是關心,從嘴里說出來的卻是“腦子有坑”之類把人噎死的話。現實中是沒有畫外音的,也不會有像是陳旭一樣的助攻,把事情給那個她鋪展。所以,不要指望人在做,天在看,如果你不說,后果只能是為人作嫁,自己慘。
小時候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父愛如山”,說的就是作為父親不善于對孩子表達情感,中國人一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喜歡”的情感,中國男人更是如此,而中國男人中如陳嶼這樣的學霸理科男更是不善于表達中的極品。
有些事成在一張嘴,敗在一張嘴,話說了不一定對或者有效,不說,肯定沒有結果。結果都沒有,就更不要說好壞了。從這一點上來說,對于鐘曉陽我還是有著幾分敬佩,“我就是喜歡,管你年齡怎樣,管他洪水滔天”。
不是到了三十歲就可以不再浪漫,也不是婚姻到了一定階段就能夠彼此怠慢,生活還是要彼此關注和呵護,該表達的時候就用力一點,該形式的時候就不要太在意別人關注的焦點,畢竟,生活是自己的,兩個人的幸福生活是需要共同爭取和維護的,從這一方面來說,鐘曉芹同志似乎也欠缺了一些必要的了解,多了一些不成熟的茫然。當然,在此不多說,免有“問罪”之嫌。
不評價林有有的做法,原因同上。還是拿男的開刀,在情感上,如果說多金的梁正賢,年幼的鐘曉陽還是處于個人的情感訴求,那么許幻山就真的是渣男中的極品了。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家貧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曾經有個小品里說“男人無關年齡,都喜歡年輕姑娘”。
在現實中100個男人中可能有一半的都會有“喜歡年輕姑娘”的想法,但這也是僅僅停留在想法,也只能停留在想法,你說有這種想法可恥嗎?但沒有把這種想法付諸實踐,就還是好男兒一個,所謂“論跡不論心”,不是看你怎么想,關鍵是看你怎么做。
當明明知道那樣做是不對的,卻還是做了,就是渣。上學的時候自己身邊也有過很多女生,也有過很多關系好的女生,時過境遷,很多女生都已成家,于我而言,越是曾經關系好的女生,在其結婚后,越是會徹底斷絕往來,刪除聯系方式,你想啊,你認識她比她老公認識他還早,都結婚了,還保持著聯系,不怕無關的人多說,就怕相關的人多想。
現實中渣男多嗎?我不敢說,總是有人說男人有錢就變壞,深層次的原因不去探究,但從是否有錢這一點來說,許有自己的煙花公司,梁是“海歸”做派,鐘在浦東有自己的房子。這里多說一嘴,浦東的房子不是以“萬”和“十萬”為單位進行計算的,而他才24歲······這三個人都是金主,是不是也從側面驗證了一些什么?
但有錢不是犯錯的理由,也不能成為放肆的資本,人性雖然經不起考驗,但責任卻是必須要在必須的年紀和環境中承擔。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華,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安逸,選擇大城市就要忍受它熱鬧中的寂寥,選擇小地方就要接受它平淡中的狹隘,無關對錯,只是生活的一種方式而已。
對于家人而言,無論你外面是否風光,是否最終衣錦還鄉,重要的是你的平安喜樂。正像是早些年,家里經常對我說:“呆不下去就回來吧!”并不是他們覺得你不行,更多的是不想你在外面過的那么辛苦。
陳嶼能從一個外鄉人做到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和穩定工作,同時又娶了本地的姑娘,可以說是人生贏家了,有車有房,有幾十萬存款,或許這對于任何一個一二線城市的人來說是基本,但加上一個“外鄉人” 的標簽以后就顯得著實不易了,而且還是在沒有任何背景和后臺的前提下自己干出來的。這也是為什么我想把陳嶼單獨提出來的原因。
對于很多漂在城市的三十而已來說,他或許更貼近現實的奮斗軌跡和終極向往,除了他嘴笨,我甚至覺得他才算是本劇中最正派的男人。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需要有底線,盡管生存是第一要素,但活著的方式有很多種,是可以選擇“站著把錢掙了”的方式的,感情上也是如此,有些情感,不能越雷池半步,有些關系沒必要藕斷絲連,有些事情要拒絕的義正詞嚴,干凈果斷。
當然,還有很多話不便多說,不能多說,也不易多說。
我體驗過王漫妮獨自躺在病床上的辛酸,但不能理解何以短暫的相識就能全身心投入情感;我能夠明白許幻山作為設計師獨有的理念,卻不能接受他凌亂的情感和卻謀少斷的智殘;我理解鐘曉芹和陳嶼的性格帶來的疏遠,但卻很難明白床頭人為什么有些事不能敞開了談。
果然,成年人的世界復雜的有點亂,三十而已,是故事起點還是彼此的終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
——后續:原本擬定的題目是“男人視角的《三十而已》”,想了想,我終究沒有那個底氣代表所有同齡年齡段男人的意見。其實,把所有的巧合安放到一個人身上也就構成了所謂戲劇沖突,這部電視劇當然也有幾處BUG,我想可能是編劇有意為之,但還是像上面說的那樣,現實中是沒有畫外音的,現實中有些事情錯過了就真的是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