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于世,沒有誰能陪你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除了你自己。但有一個人能陪你最久,那便是你的老伴。
當那個相伴自己走過人生大部分時光,與你同舟共濟的老伴走后,你在傷心之余,還會產生孤苦無依的感覺。
有的老人,再失去老伴后就像失去了一只手,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再也無法去獨自承擔生活的壓力。
為了給自己找個依靠分攤壓力,排解內心深處的寂寞,他們會選擇再找一個老伴。
時代進步了,人們的思想也更加開明了,但是晚年再婚這件事,還是很容易遭人非議。
其實,晚年再婚的風險和隱患并不小。
人到晚年老伴走了,不一定要再婚,再婚早已經過時,現在流行這3種活法,能讓你度過一個精彩絕倫的晚年。
1、跟兒女相互照顧,但不添亂
李阿姨68歲了,20年前,她的老伴因車禍離世了。
李阿姨和老伴感情一直很好,她接受不了老伴離世的事實,好幾年都無法從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來。
老伴去世時,她的一雙兒女還在上大學。
為了讓孩子好好上學,找到好工作,把家成了,李阿姨一直沒有再婚。
她為了兒女的事操了不少心,辛苦了20年。
如今,兒女都成家了。
李阿姨怕拖累孩子,就獨自住在老家的小院里,靠著退休金和養老金生活。
李阿姨為兒女操勞了大半輩子,這下閑下來了還有些不適應,心里空落落的,心中的孤獨感油然而生,并且越來越濃烈。
為了給兒女減輕負擔,給自己找個老伴相伴晚年,她決定再婚。
她和子女說了自己的想法,兒女們也表示支持。
李阿姨通過相親,認識了70歲的王大爺。
初次見面時,王大爺表現得像個紳士,帶李阿姨吃了西餐,主動買了單。
他給李阿姨留下了好印象。因為,王大爺也是喪偶后一直單身,李阿姨覺得他們兩個人在一起不會涉及前任的問題。
他們兩個人都是退休教師,有很多共同語言。兩個人處了1年,就結婚了。
但,婚后的生活,讓李阿姨苦不堪言。
結婚后,王大爺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他們雖然結了婚住在一起,實際上卻是各過各的。王大爺不愿意把錢交給李阿姨管。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花銷都是AA。
王大爺有個獨生子,條件一般,每個月要承擔一大筆房貸車貸。他還讓李阿姨拿出一半退休金加上他自己的那一半,去給他的寶貝兒子還貸款。
有一次李阿姨出門沒帶錢,買瓶醬油,王大爺也舍不得掏錢,反而對李阿姨說,不用買了,我不愛吃醬油。
王大爺還有一身的慢性病,走醫保也無法報銷,他隔三差五就要往醫院跑。
他生病了,自己兒子不去伺候,反而讓一把年紀的李阿姨熬夜陪床,給他端屎端尿。
平時,王大爺在家吃完飯就往沙發上躺著看電視,從不幫李阿姨分擔家務。
李阿姨除了打整家里還要負責接送王大爺的孫子上下幼兒園。
小孩吵著要買玩具要吃肯德基,王大爺總是假裝聽不見,每次都是李阿姨掏錢給孩子買。
有好幾次,李阿姨生病下不了床,眼瞅著快到接孫子放學的時間了,王大爺還反問道:你怎么還不去接孩子,讓老師等著多不好。
李阿姨說:我實在沒力氣,生病難受,你去接一下吧!
王大爺臨走還問她要了200元,說是要打車去接孩子,還得買點吃的回來。李阿姨平時為了省幾塊錢,可都是擠公交去接送孫子。
吃完飯后,他連餐盒都懶得丟,還讓李阿姨去丟垃圾,順便到外面透透氣,這樣病才能好起來。
這段婚姻給李阿姨帶來了極差的體驗,她熬了半年,再也受不了啦,因為沒有財產糾紛,直接和王大爺離婚了。
王大爺這不是找老伴,就是給自己找了個任勞任怨的免費保姆!
好在這兩個老人沒有發生財產糾紛,再婚后也沒有和對方的子女住一起,要是住在一起恐怕會有更多矛盾,這個婚恐怕也沒有那么容易離。
很多老人選擇再婚多半是抱著不拖累子女的想法。對于再婚的對象,他們也沒有精挑細選,覺得找個搭伙過日子的人,能湊合著過下去就行。
因為已經結了一次婚,在曾經的婚姻中早就體會過各種苦樂酸甜。
所以結婚后,也沒有太多耐心去跟對方磨合。
如果雙方性格不合,生活習慣不同,總是看到彼此的缺點,日子肯定很難過下去。
就算老人們合得來,老人跟彼此的子女和家人未必處得攏。
一般情況下子女對繼父繼母的防備心很重,不會愿意繼父繼母占據自己父親或母親的財產。許多當事人也不肯讓再婚對象花自己的錢。
婚姻若是沒有了信任便很難維系。
很多老人選擇再婚不為兒女,也不為愛情,僅僅是為了找個貼身保姆。
就像上面講的那個王大爺,過慣了被人伺候的生活,老伴走了他們就失去了自理能力。選擇再婚,不過是變著花樣為自己找個免費保姆。
很多大媽不愿意再婚,也是因為在曾經的婚姻中已經伺候了老伴大半輩子,受了很多委屈。
現在老伴走了,自己閑了下來也沒有什么不好的,何必再去再婚伺候別人呢?要是找了個經濟條件不如自己,身體狀況也不好的人,完全是在給自己增添負擔!
老伴走后,是否再婚,還是得權衡利弊。不能為了排解孤獨輕易再婚,結婚容易,把日子過好卻不容易,要是結了婚還過得不如一個人。等真的想離婚時,必定會元氣大傷 。
“養兒防老”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己的親生骨肉,畢竟血脈相連,但凡有孝心,有道德的兒女都會承擔起贍養父母,給父母養老送終的責任。
老伴走了可以主動依靠自己的兒女,相互照應,自己能幫兒女的盡量去幫,但不要過多地打擾兒女的生活。
子女的家庭幸福美滿了,才能給自己更多的照顧,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這種選擇比再婚更加明智。
2、與志同道合之人相伴,培養自己的興趣
“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人不可以無癖。”
人老了,閑下來就很容易胡思亂想,一想到煩心事,就會變得頹廢,覺得生活沒有意思。
一個人漫無目的地活著,每天重復著相同的生活,有些枯燥乏味,發現沒有人懂自己,這種孤獨感會讓你的心靈枯萎,精神空虛。
人不怕身老,只怕心老。人一旦沒了盼頭,這日子就難熬了。
人老了,不再追求物質上的大富大貴,只在意內心充實、安穩、自在。
這個時候,不一定要再婚找新老伴。你要是能保持一些興趣愛好,對你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利的。
人老了,會慢慢和社會脫節。因為不用繼續工作,接觸到的人就更少了,社交圈子也越來越小。
子女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沒有太多精力顧得上你。
年輕人可以玩智能手機,刷視頻,打游戲,嘗試各種新鮮事物,但老人沒有太多機會去接觸新鮮事物。
那些電子產品,高科技的東西,他們根本不會操作,無法使用。
所以在這個時候,老人就更孤獨了。
喪偶后,身邊找不到說話的人,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事,他們的身心狀態很容易出問題。
蔣勛說:
“人在一個環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容易變得“僵化”和“麻木不仁”,生命力會慢慢消失,所以需要出去走走?!?/p>
有的老人,因為平時習慣了宅在家,老伴去世后沒有人陪自己,連出行都成了問題。
如果他們長期找不到事做,一個人待在家里發呆,日子久了,可能會出現記憶力減退,說話顛三倒四的情況。有的人甚至會患上老年癡呆,最終連生活都無法自理。
“愛好是靈魂的養料,是生活的調味品。擁有一項愛好,就像是在人生的底色上涂抹出了斑駁的色彩?!?/p>
老伴去世后,覺得一個人太孤單,可以培養幾個興趣愛好。
同時,你還要找到幾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一起交流愛好,去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看看風景,總比一個人窩在家里發呆要強 。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約上朋友一起去旅行。
當你置身大自然中,看山看海,見識了天地的寬廓,你就能放下心中的不如意。那些困擾你的,令你煩悶,不解,疑惑,困頓的煩惱和生活瑣事都會隨風飄散。
當你專注于自己喜愛的事上,你的精神就有了寄托,你的生活就有了盼頭,日子過得充實了,精神便不再空虛,你內心的惱憂都會被治愈。
我在老舍先生的散文《養花》中看到了一個熱愛生活,精神十足的老人。
老舍有嚴重的腿病,行動不便。因為愛花,便在院子里養了許多花,每天給花澆水,突遇下雨又要忙前忙后把花盆都搬回家,生怕花被暴風雨摧殘。
如果花生病死了,他也會難過好久。但他認為養花這事有喜有憂,總的來說歡喜更多,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磨練心性。
除了養花,他還有很多愛好,比如:包打拳、唱戲、飲茶、旅游等將近20種。
可以想象這個老人的晚年生活多么有趣。
美學家朱光潛說:“人須有生趣才能有生機。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領略得的快樂,生機是生活發揚所需要的力量?!?/p>
老伴走了,心中的苦悶無法排解,就去培養幾個興趣愛好吧!
畢竟自己還得繼續生活,與其終日愁眉苦臉地熬日子,不如學會苦中作樂,用興趣愛好填補自己內心的空白,治愈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生命再次煥發生機,與快樂相伴渡完余生。
老伴走了,你并不孤單,你還有自己的朋友,不要封閉你的心。你要嘗試著走出家門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結交更多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與他們談天說地,閑話家常,傾訴心聲。日子久了,你的心態會變得更加積極,你的生活也不再無聊,你的快樂會無窮無盡。
3、享受一個人的生活,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萬事萬物必須遵守的定律。
我們和老伴經過長時間的磨合,以最舒服的方式一起生活了幾十年,早已習慣了依賴彼此。
一起組建家庭,生兒育女,有過摩擦也有過爭吵,但更多的時候都會理解包容,相依相扶。
老伴離世后,自己又回到了一個人生活的狀態,雖然孤獨但也是很多人曾向往的寧靜。
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滿意自己的老伴,有的人只是顧忌子女的感受將就著和老伴過了一輩子。
老伴走了,說不難受都是假話。但換個角度來看,你也得到了一個重啟生活的機會。
如今老伴走了,沒有人再管束你,少了一個反對你,事事跟你唱反調的人,反倒多了幾分自由。
這也意味著往后的生活,你可以完全按照你的意愿去過。
老伴走了不要急著再婚,也不要指著兒女過生活。老伴并不是生活必需,找個老伴,也許會讓你過上身心俱疲的生活。有的兒女你也指望不上,他們如果連自己的小家都顧不上,就更沒有心思照顧你了。
你要保證自己手頭寬裕,身體健康,有屬于自己的獨立住所。
只要這3個條件達標了,你就能靠自己繼續把生活過好,晚年生活也基本無憂了 。
一個人過,累了就歇息,閑了就到處逛逛,想吃什么就去買,想去哪里就去。沒有人再干涉你,你也不需要再為伴侶活,為子女活,這一刻你只需為自己活,讓自己活得開心就夠了。
曾看過一個紀錄片,一位獨居的88歲老爺爺深夜里不慎摔傷了腰,自己打了120,被救護車送到了醫院。
醫生讓老人聯系他的家人來醫院陪護,老人搖搖手拒絕說,他自己有錢能支付醫藥費,也能自己簽字確認,不需要聯系家人。
老人說得很輕松,可是他已經很難挪開步了,在醫護人員的攙扶下,他從前臺走到檢查室短短十幾米的距離,楞是花費了五六分鐘,顯得異常艱難。
在醫護人員和醫院熱心人的幫助下,老人最終完成了一系列的檢查,醫生的診斷結果是普通的扭傷。
在檢查身體的過程中,周圍的熱心人了解到了老人的情況。老人姓高有3個女兒,她們都不在國內,早已移民到了外國。
女兒們也曾勸他跟著她們出國生活,但被老人拒絕了。
老人覺得中國才是自己的根,他也舍不得離開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家。
如果自己過去那邊生活,在那邊沒有醫療保險,看病都得自己花錢。
他不愿意成為女兒們的負擔,就一個人留在了國內。他想著自己歲數大了,也活不了幾年 ,一個人湊合著活也沒什么不好。
我們的父母也跟這個老人一樣,年輕時為了讓兒女過上好日子,自己累死累活也沒有一句怨言。
等他們老了以后,哪怕自己過得再艱難,也會獨自硬扛,不愿打擾兒女的生活,也不愿給他們添麻煩。
父母的付出是無私的,可他們的兒女卻未必能給他們同等的回報。
在現實中,有一部分人的子女,他們只看父母有沒有錢,能不能分錢給自己,如果父母什么都沒有,只有一身的病和債,他們就會遠離父母,把父母視為負累。
《半山文集》中寫道:
“一個人若是學會了自己陪伴自己,便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項生活技能?!?/p>
人出生時是獨自一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最后告別人世時,也必須一個人走。
人生的路,只有你自己能陪自己走最久,就算伴侶再舍不得離開你,也不能永遠陪在你身邊。
總有一段路,你必須完全靠自己走完。
《百年孤獨》中曾說:“一個幸福晚年的秘決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老伴走了,你可以悲傷一陣子,但別一直頹廢下去,好好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和生活節奏,打起精神來生活才對得起已經離開的老伴,你活得開心,老伴才能安心上路。
老伴走了,你單身了,不一定要再婚,跟誰在一起不重要。
只要你手上有積蓄,身體健康,擁有愛好,保持社交,心態積極,你的晚年就不會太苦。
老伴走了,再婚早已過時。不如調整心態,與相親相愛的子女相互照應,與心態陽光的朋友多來往,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活在熱愛與希望中。唯有如此,你才不會辜負晚年。你的晚年生活才會重現生機與活力!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