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輩子都在為自己的孩子而活。
父母最大的成就感來自于自己的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是,養出了懂事的孩子!
天下沒有哪個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成長。孩子無病無災,生活得順風順水,父母才能安心。
孩子人品敦厚,懂事上進,父母就心滿意足了。
懂事的孩子,心中有父母,懂得孝順感恩,為人勤奮努力,做事踏實上進,能讓父母安享晚年。
但,現實中有很多孩子,會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根本看不到父母的付出,更體會不到父母的艱辛之處。
他們總是埋怨父母無能,無法給他們提供優渥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生活條件。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憎惡父母?
1、物質上過于富養孩子,未必是對的
參加過湖南衛視《變形記》的劉珈辰曾在微博上說:“我曾經的愿望是我爸永遠有錢,永遠給我花。”
事實上,她的爸爸也認為女兒需要富養。
所以,她的爸爸在吃穿用度上會給女兒最好的。
女兒的衣服穿戴全是大牌奢侈品,買一雙幾千元的鞋,眼都不眨一下。
她戴的表,最便宜的就是天梭表,家里還擺著各種大牌名表,像D&G表,LV表等。
家里的包包一大堆,什么愛馬仕、LV都是堆積成山的狀態,每天出門拎的包包都不重樣。
她的父親對女兒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他把所有掙到的錢都拿來富養女兒了。
結果,他的女兒并沒有變成他期望中的金鳳凰。
他的女兒變成了一個打架混社會,花錢如流水的女混混。
她平時也不怎么搭理父母,沒錢了就會找父母收“保護費”。
父親給錢少了,她還要沖他發火。
后來,她父親懊悔地說:富養富養,就養到了現在,自己正在品嘗,自己給自己釀下的苦果。
只在物質上富養女兒到底有多可怕?
幾年前的一起《水銀弒母》案震驚了中外。
37歲的富養女楊坤,從小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離婚后帶著女兒住到母親家去啃老。
她前前后后從母親身上榨取了幾十萬元。母親年紀大了,每月靠著幾千元的退休金生活卻都被身強體壯,年富力強的女兒花了。
最后一次,她問母親要錢,母親沒給她錢。
楊坤就用電話線和膠帶捆綁母親,親手喂她喝下水銀,隨后用衣物纏繞母親頭部、面部致使母親死亡。
案發時,楊坤7歲的女兒在另一屋內,目睹了媽媽殺害姥姥的全過程,直接被嚇哭。
楊坤得手后,翻出母親的錢,拿走了母親最后的現金2000余元,并從她的存折中提取了9600余元現金。
帶著女兒和尸體一起生活2個多月,后因無法忍受尸體腐爛的氣味搬走了。
后來鄰居聞到她家里散發出來的刺鼻味道,才報了警。
其實,這些都不是個例,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太多了。
小錢是初一的學生,看到班上好幾個同學 都用著上萬元的手機。
她以手機壞了為由 ,把天生不會說話的殘疾媽媽帶到商場里給她買最好的手機。
母親看到手機價格,直接急得給女兒跪下了,激動地比劃著讓女兒別買那款昂貴的最新款手機。
為什么被富養的孩子反倒成了“吸血鬼”。
孩子被養廢,反過來禍害父母,本質上是因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
父母對富養孩子的理解不對。
全天下的父母都一樣,對孩子有一種補償心理。
因為自己小時候吃了太多苦,沒有機會去享受生活。
他們有了孩子后都恨不得把世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拼盡全力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
即使自己受苦受累,吃糠咽菜,也要把肉省給孩子。
所以,很多父母都把“窮養兒子,富養女兒”作為自己教育孩子的指導思想。
他們認為,即便家里再窮,也要給女兒最好的物質條件,讓她體驗一下有錢人的生活。
這樣一來,從小過慣了富人的生活,女兒成年了就不會被渣男的花言巧語哄騙。
但是,父母們不知道,他們已經喝了一碗最毒的毒雞湯。
其實富養女兒中的“富養”不是指物質上的“富養”,而是指精神上的“富養”,父母要用心教育孩子,讓孩子精神富足。
教育專家張大春說:“很多家庭富養女兒,可是他們卻把“富”完全搞反了。先給予最好的物質,享受最好的條件,然而最后精神上的“富”卻完全裝不進去了。”
這是很多家長的通病。
只讓孩子享受優越的物質條件,讓孩子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毛病。
孩子長大后,大概率會成為好吃懶做,嫌貧愛富的人。
當有一天父母的錢花完了,不能滿足孩子日益膨脹的物質欲望,孩子就容易為了錢,做一些有損道德,有損他人利益,甚至是違法犯罪的事。
所以,“富養”孩子,如果只是物質上富養,就容易讓父母掉進坑里,養出白眼狼。
要富養孩子就要富養孩子的精神,注重培養孩子的德行。
因為厚德載物,德行好了,孩子才能駕馭住今后的生活,抵抗住花花世界的誘惑。
慣子如殺子。一味地被物質富養的孩子,一旦失德,最先被傷害到的一定是父母。
如果孩子丟了德行,孩子的人生也只能以悲劇收場。
想讓孩子擔得起責任,就要讓孩子認清現實,接受自己家庭的真實情況。
父母要教會孩子靠自己的實力去改變現狀,而不是活在父母給他們打造的安樂窩里。
如果父母只是為了攀比,害怕被別人看不起 ,為了人前撐面子就打腫臉充胖子,非要打幾份工,費勁地讓孩子過富人生活。那么孩子也會有一學一,成為愛慕虛榮的人。
父母在孩子面前假裝掙錢輕松,過度溺愛孩子,只會讓孩子習慣于養尊處優,無視父母的付出,不知道感念父母的恩情,做出傷害父母,危害社會的事。
2、教會孩子感恩,對孩子一生有益
很多人總在抱怨家里沒有礦,父母沒本事,自己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
有這么一個人,他出生于貴州的一個貧窮山村,4歲喪父,之后兩三年,姐姐走失,哥哥離家出走,母親得了精神病。
但他卻從來沒有抱怨過自己的出身,沒有嫌棄過自己的瘋娘。
為了母親,為了上學,他靠垃圾維持生活,用200塊錢租下了別人不用的豬圈,搭上塑料棚子擋雨,和母親住下了。
這個人叫劉秀祥,他曾說:
“從上小學三年級起,我就和母親相依為命,我只有她,她也只有我。家里沒有人種地,我就把田地租給別人,沒有錢給母親治病,我就利用周末和假期拼命地撿垃圾,上山挖藥材。”
雖然他從小都在過苦日子,也遇到很多磨難,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求學的念頭。
他一邊讀書,一邊照顧患病的母親還要四處求人打零工,撿垃圾,掙生活費。
母子倆每周就靠20元生活。
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心理負擔重,瘦得皮包骨頭只有80斤的他,高考前病倒了,高考也落榜了。
那一刻,他覺得上大學,改變命運的路被堵死了。
在他絕望時,他翻到自己的日記本,看到了一句話:“當你在抱怨沒鞋穿的時候,回過頭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他想明白了,只要還活著,還有媽媽,就是最幸福的事。
他跟校長下跪,求校長收留他復讀,第2年成功考入了山東臨沂大學。
他堅信讀書能改變自己和母親的命運。
雖然沒有路費和學費,但他認為只要能繼續上大學這些問題都能解決。
劉秀祥堅定決心,背著患有精神病的母親遠赴山東上大學。
當“孝子千里背瘋娘上大學。”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很多愛心人士紛紛給他捐款都被他婉拒了。
但,劉秀祥卻把自己在大學里兼職賺到的生活費,留下了一些寄回到老家,捐給他撿垃圾時認識的幾個弟弟妹妹,幫助他們繼續完成學業。
大學畢業后,有很多企業想挖他去工作,待遇也都不錯。
但,劉秀祥還是回到了家鄉,做了一個大山里的老師鼓勵山區的孩子,堅持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
如今,劉秀祥和妻子一直悉心照顧著母親的飲食起居。
劉秀祥經常說:“如果沒有和母親相依為命的生活,我可能沒有那么堅強,沒那么勇敢,有了她我才有了活下去的目標,因為我知道有一個人需要我。”
他沒有把精神失常的母親當成累贅,而是把她當成了成就自己的人。
正是有了母親的陪伴,正是因為嘗過人間百味,承受了太多苦難,才造就了劉秀祥堅強樂觀,博愛,感恩的品格。
他把對家人的愛延伸到了更多人身上,將愛心和能量傳遞給了更多人,也激勵著像他一樣的孩子改變著他們的命運。
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孩子。
父母的言傳身教,會給孩子帶去一生的影響。
家庭條件再優渥,養出了不懂感恩的孩子,父母這一生都是失敗的。
家庭再貧困,也應該把孩子的品德培養,放在第一位。
孩子要是思想觀念出了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別不當回事,要及時引導孩子給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孩子不懂感恩,不能無視,一定要加以干涉。
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們的愛可以不求回報,但別人給過自己的幫助和恩惠要記在心里。
因為別人本就沒有義務為你付出,別人對你的好,你需要給予回報。
孩子出了家庭,社會上的人可不會像父母那樣慣著他們,沒有善意,不懂感恩的孩子,遲早要被社會上的人收拾。
不會孝順父母的人,人品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憎惡你,你就該馬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無論何時,要把孩子的感恩教育和品德教育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