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福布斯中文版皆會發布“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入選榜單的城市,其人才指數、城市規模、貿易指數等指標,均遠超其他城市。那么,在春秋戰國時期,哪些城市可以入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呢?
No.10:洛邑
常住人口:春秋時期至少超過8萬人,戰國后期也得有3萬人左右。
周王室的王城所在地洛邑,數百年歷史傳承,諸侯國年年朝貢,注定此地是天下文化交融的重鎮,是經濟交流的核心城市?!渡袝贩Q“土中”、“洛師” 、“洛邑” 、“新邑洛”、“東國洛”。周代金文稱“成周”、“中國”、“王(城)”等。所謂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
周王室曾有兩萬軍隊駐扎洛邑,若要養活這兩萬人,或者這兩萬人若是大部分均在洛邑附近安家,整個洛邑至少就得有五到六萬人,加上王室貴族、庶民百姓和經商人群,最保守也得有8萬人以上,在數千年前的中國,洛邑必然是座巨大城池。
到戰國后期,民生凋敝,周王城人口流失嚴重,周赧王想要攻打秦國,勉強才能拿出五千人的軍隊,就能想象得出,戰國后期洛邑的狀況是每況愈下,商業、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受到嚴峻挑戰,但好歹還有那么多富戶巨賈,能拿得出軍費借給周王養軍隊,洛邑民間的經濟底子還是在的,其商業的繁榮性,與沒落的周王朝相比,應該還是算過得去的。
No.9:薊
常住人口:至少超過10萬人
薊城是燕國的首都,其實在夏商時期,此地本沒有如何繁榮。西周之時,此地方才開始開發,到春秋戰國之時,薊城開始成為燕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這里要說的是,燕國都城形成“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和下都武陽城。史書中的說法,當時若論規模和面積,幾乎沒有任何城市可以比得上武陽城,據說南北長5千米左右,東西長8千米,總面積在40平方千米,同時期齊楚韓趙魏秦等國的國都面積不過十幾平方千米。那么,武陽城尚且如此,薊城的規模就可以說是恐怖了。
當然,燕國的經濟發展,本身在列國中相比,相對是比較靠后的,故而作為都城的薊城,雖說也有天下商人的來往,但其經營體量受限,若說其商業發達,跟其他幾座城市比較的話,還是要稍遜一籌。
No.8:陽翟
常住人口:至少超過10萬人
陽翟是韓國的都城,其歷史淵源,遠追夏禹時期。陽翟可以成為戰國時期最佳商業城市,有著諸多原因。
在戰國七雄中,是實力最弱的國家,其夾雜在秦趙魏之間,可說是如履薄冰。韓國在戰國前期即將春秋時期的強國鄭國吞并,如此促成韓國強大。而鄭國是中原北方的咽喉要道,韓國霸占此地,便是為自己贏得了話語權。作為都城的陽翟,則成為諸侯們來到韓國的第一站。
申不害的變法幾乎與商鞅變法同期,此時的強國魏國注意力在中原,韓國的發展可謂得天獨厚。變法所促成的重視耕種和商業發展,直接讓韓國積累了數代才會擁有的實力。戰國時期最大的鐵礦山宜陽鐵山,就在韓國。而通過冶鐵技術所制造的強弓硬弩。必然通過韓國對外的前站,即陽翟,輸出到戰國七雄。韓國的軍工業,也便成為天下第一。陽翟多半也就有著天下最大的兵器市場,軍工貿易可能推進了陽翟的發展。
No.7:濮陽
常住人口:至少超過15萬人
濮陽是衛國的國都,衛國曾經在此立國三百多年。三百多年的經營建設,三百多年的發展淵源,此地位于黃河下游,正好又是平原,北有邯鄲,南有定陶,東邊是繁盛的齊魯,西邊是秦晉之域,夾雜在財富之城和強國間,濮陽自然享受來往貿易的福利。
戰國時期,黃河改道,流經濮陽,農田得以灌溉,農業得以發展。作為農業社會的春秋戰國,農業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促成貿易興旺,此地便商旅不絕,相當繁華。
No.6:定陶
常住人口:至少超過20萬人
定陶在戰國時期成為陶、陶丘。這個地方曾是宋國的一個城池,歷史非常悠久,是華夏部落活動的核心區域。此地因河流密布,河道暢通,交通便利,一度成為貿易的重要地區。此地因處于中原的中間地帶,與衛、齊、魯、韓、魏等地區相鄰,諸侯們對此可以說是垂涎若渴。
憑借著這種地理優勢,這個地方成為商人們的聚集之地,許多有錢人都在這里有生意的往來,所謂“富比陶衛”,說的就是這個對方。著名的富豪范蠡,就曾經在此地發家。戰國時期此地更是成為必爭之地。
No.5:臨淄
常住人口:至少超過21萬人
春秋戰國時期,據說齊國人口有三四百萬,齊都臨淄人口7萬戶,按照每戶3人計算,至少也得有21萬人左右。據《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痹谖髦芏Y制中,天子之城的建制才是九里,諸侯大國一般只有7里。那么臨淄顯然是覬越了,但這個城市,卻有著比洛邑更發達的市場,更殷富的民眾。
據史書典籍的說法,臨淄在當時至少是冶金、紡織業、制車業、制陶業、鑄鏡業、制鹽業的中心,所謂商賈歸齊若流水,臨淄自古繁華。這也是自春秋以來,齊國作為東方大國,始終處于一流國家的根源所在。
No.4:大梁
常住人口:至少超過30萬人
蘇秦說:車馬之多無如魏者。在戰國前期,魏國在七國之中,不管是人口,還是甲兵都排在第一,這也促成魏國在戰國前期稱霸天下。那么作為魏國的首都,大梁城必也是富甲天下的。
不過,魏國最初的首都并非是大梁城,而是安邑,這里更有地利優勢,是魏國的興起之地。那么魏國為什么要遷都大梁城呢?大梁城既無天險可守,又更靠近中原列國,東邊是齊國邊境,南邊是楚國江淮地區,西邊是嵩山,北邊是燕趙交界地區,且處于平原地勢,交通相當方便。
遷都的魏惠王,這位君王在任前期,還是做過很多大事情,而且這個君王志向遠大,向來圖謀中原。西邊的秦國在魏國的鐵蹄下,可以說是茍延殘喘,直到商鞅到秦國開始變法,秦國才逐漸強大,但與魏國相比,尚略遜一籌。更重要的是,根據上古典籍的說法,商鞅還未到秦國時,魏惠王就將都城遷到大梁城,顯然此時的魏惠王忽略了西邊的秦國,眼光過于靠近中原了。
那么,交通便利的大梁城,尤其利于商貿業發展,魏惠王多次興修水利,打通了大梁城與外圍的水網,數年而后水道縱橫,航運發達,天下商品均在此地匯集。強大的國力吸引天下人才蜂擁而至,大梁城在戰國初期有著形形色色的各種人才,他們長期停留在大梁城,無形中又助長了這座城市的繁華。戰國初期,天下人才,十之有七,皆為魏人,如吳起、犀首、商鞅、孫臏、范雎、信陵等,皆源出魏國,可見魏國當日之繁盛。
No.3:邯鄲
常住人口:至少超過25萬人
邯鄲曾作為魏國趙國都城,其城池的繁榮自不必說。但真正名聲大振,為人所知的,則是作為趙國都城后的邯鄲。邯鄲城在春秋后期就已經成為趙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商業城市,邯鄲地處華北平原,周圍土地肥沃,水流充足,農業發達,這也是邯鄲可以作為趙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基礎。
邯鄲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特別,不管是去魏國還是齊國,邯鄲都是最好的出發地。故而三國之間的交流也是相當密切,經濟上的,軍事上的,還是其他方面,邯鄲都是不的不提的城池。后世有形容邯鄲城“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可見的邯鄲城市之繁華。
魏國前期的大梁城,秦國后期的咸陽,是天下士子人才的蜂擁之地,而齊國的臨淄和趙國的邯鄲,則是天下商人的向往之城,巨賈呂不韋,就在邯鄲城中來往經商。手工業中有卓氏,《莊子》中有“魯酒薄而邯鄲圍”,說的就是趙國好酒,皆在邯鄲,那么邯鄲的娛樂產業,自也是相當發達。
No.2:郢
常住人口:至少超過30萬人
作為都城的郢,積累的是楚國最多的宮廷殿宇,來往的自也是列國的商貿巨賈。楚國文化的多姿多彩,楚國文化的昌盛,跟楚國經濟的繁榮密不可分。天下之商人,到楚國必到郢都。
郢是古代中國楚國的都城,楚國在戰國時期是公認的強國,不管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可為強國。即便是疆域,楚國也可說是戰國七雄中最大的國家。
近年來楚國郢都周圍出土的青銅器,禮器、樂器、兵器、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等應有盡有,可以想見的是,在戰國時期,郢都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地方,這里除了有楚國王族,也更有普通百姓。
郢都是個海納百川之城,楚國本是南蠻之地,楚國祖先披荊斬棘,數百年經營下來,終于有了這樣的好都城,既有南蠻之人,又有中原俊秀,這樣一座城池,頗有點戰國國際大都市的感覺。
No.1:咸陽
常住人口:至少超過50萬人
咸陽在戰國時期成為秦國都城,因為秦國崇尚人才,而且當時的人才也只有在秦國可以得到發揮,故而秦國成為許多有志之士的首選之地,咸陽即是他們的目的地。
這座城市跟楚國郢都風格相似,也是個移民城市,秦國征服了犬戎等族,征服了中原諸侯,王公貴族都移民到咸陽附近,咸陽人文薈萃,經濟繁榮,天下好玩的好吃的,基本都集中在咸陽城。商人逐利,如此的咸陽城,正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口口相傳,人人來往,到后來秦國爭霸天下,從諸侯國掠奪回各種戰利品,咸陽城即成為天下最強大的都城,更是最有錢的都城。秦始皇時代,移民10萬戶過去,最后人口估計是全國第一了,最保守的估計,咸陽城至少有50萬人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