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秦國三公而后,西部逐漸成為秦國的重要開發區域,在經歷多年攻伐,西部開發成為秦國最穩固的大后方。 毗鄰的晉國則進入多事之秋,與楚為戰,與秦為敵,晉國耗費大量國力,國內貴族們矛盾日益突出。在櫟之役中,秦國聯盟楚國,給晉國造成巨大困擾。 當楚國也開始走下坡路,晉國終于騰出手來,想要教訓不聽話的秦國,于是發動著名的遷延之役。六卿之欒氏家族是發動此次戰爭的主要推手。 晉國的欒氏和荀氏家族明爭暗斗,各自掌管著晉軍中的重要位置。晉國內亂后,朝臣權力格局雖未重新洗牌,卻也潛藏著暗涌潮流。 欒氏為繼續穩固家族在晉國的權勢,除了在國內發動宮廷篡權外,發動對晉國公認的仇敵之國秦國的戰爭,贏得家族的榮譽,就是最佳方式。 那么,躍躍欲試的晉國大軍,究竟能不能在“遷延之役”大敗秦國呢?這還得從秦國如今的執政者來看。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前任秦桓公在與晉國的博弈中,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在政治上,都輸得體無完膚,這也是跟秦桓公執政時間較短,且背離秦國三公之大政方針有關,雖說秦桓公時期受幾國聯軍攻伐,但總體還算沒有破壞秦國之根本。 到了秦景公之時,秦景公自然從秦桓公的教訓中,體會到秦穆公的政策之深謀遠慮,除了繼續讓秦國休養生息,與楚國聯姻,把妹妹秦嬴嫁給了楚共王,在政治同盟的關系上,可謂是更進一步。 同時,秦國還不時派出小部隊挑釁晉國,搞得晉國顏面盡失,尤其是晉國兩大家族荀氏和欒氏,自詡為晉國的棟梁柱,可以壯大晉國,不勝其擾,便把秦國塑造成眾矢之的,發動聲勢浩大的13國聯軍攻打秦國,這便是史書中有名的“遷延之役”。 對秦景公而言,面對比前朝更為猛烈的攻擊之勢,可以說是有著相當壓力的。根據史書中的記載,此時秦景公之朝,既沒有非常有名的謀臣,更沒有叱咤風云的戰將,那么如何面對聯軍,就顯得非常困難。 那么,秦景公采取的什么辦法,打贏了這場戰爭呢?史書記載,拖延戰術,誘敵深入,堅壁清野,節節抗擊。秦景公之戰略,倒似是比后世的所謂戰神名將們更為厲害,秦國之疆域,成為秦景公可以利用的戰場殺器,聯軍長驅直入,后勤不濟,終致失敗。 這一場戰爭,秦景公還發明投毒戰,即在聯軍駐扎的涇水上游投毒,大量毒殺聯軍士兵。晉國大家族欒氏的欒針,也即戰死,欒氏在晉國的聲望自此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