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天下諸侯,有功之臣如蒼空星辰,遍灑中原大地。而臨近周天子最近的晉王國,自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后,55個國家被納入版圖,晉國自此成為諸侯們不可輕視的強國。
天子以分封制,賞賜諸侯土地。晉國作為最善于發揚周禮的諸侯國,亦繼承了西周以來的分封體系,也是用封賜土地的方式,以獎勵有功之臣,由于晉獻公誅滅世族公子的緣故,晉國公族子弟凋零,卿大夫階層崛起,他們通過頻繁的作戰,建立絕世功勛,屢受賞賜作為世祿的田邑,這些田邑在史書中稱為“采地”、“封邑”、“食邑”。
西周的分封制,只給了諸侯以土地,納貢與作戰的權力,是完全掌握在周天子手中的,雖說西周后期這種權力已經成為形式上的存在,但作為禮樂制度的名義上,這種權力還是具有約束力的。
晉國的“分封制”成為傳統的時期,大多集中于春秋初期,即在晉獻公、晉文公時期,是最為頻繁的,其制度與西周純正的“分封制”相比,有著相當的弊端,那么,什么弊端呢?
擁有封邑的卿大夫們,不像諸侯們,不能有直接號令軍隊的權限。晉國率先實行了按封地賦稅征兵的政策,卿大夫們成為了出兵大戶。也就是說,這些卿大夫們從入主封邑時,就享有招募軍隊的權力,有槍桿子的卿大夫們,獲封之時,就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可以說具有越強大的軍事能力,就越容易擺脫晉國諸侯的控制。晉國儼然就是周王國數百年分封制瓦解的縮影,只是周王國用了兩三百年開始瓦解,晉國從開啟“分封”卿大夫時,就已經開始了。
為了穩固這些擁有軍隊的卿大夫們,晉文公在擴編的三軍中,將那些堅定的文公嫡系任職到最為核心的位置,三軍主將基本上都是那些歷年來支持自己的卿大夫子弟,如跟隨自己的趙氏、先氏、欒氏、狐氏、魏氏等人,皆在晉文公的三軍主將中,有著一席之地。
這些卿大夫們也是有著高超的智慧,他們在晉文公繼位之各自施展智謀計策,表現出自己的有用之處。當晉文公成為晉國之主后,他們則抱團成行,在朝中相與為薦,成為鐵打的朝廷派系。如趙衰就舉薦了先軫、郤谷、欒枝等人,可謂是家族派系之中的聯盟。
自晉文公而后的兩百余年間,晉國的主要將領中,晉文公派系的家族,就有近十多人擔任重要角色,其中狐氏一人、先氏兩人、郤氏三人、欒氏一人、趙氏三人、魏氏一人。
對晉文公而言,任用跟隨自己的人,比任用新人更具有信賴度,況且這些跟隨自己的人,皆為卿大夫貴族子弟,在歸國奪取公爵之位的道路上,這些人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