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尤其是在兩周時代,大多數部落聯盟或者諸侯國們,推行的都是親族血緣關系的統治,就是由親族力量負責管理臣民,即所謂分封制,就是這種管理制度的集大成者。
而到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的管控力量完全削弱,而親族們的血緣網絡隨著紛亂的戰爭,逐漸被新型的權力體系所替代,那些有著豐富作戰經驗和治國之才的卿大夫士子們,成為諸侯國君身邊的重要朝臣,這些人物因功而受封,成為地方上的長官,郡縣制度應運而生。
最早的縣制是起源于楚國,楚武王熊通攻滅權國而后,命權國國君為地方長官,降權國為縣。而權國國君不甘于此發動叛亂,遂為楚武王所滅,楚武王即將權國當年的公室家族徹底遷徙并拘禁起來,在權國地方重新選拔人才擔任縣令。而楚武王也可能不知道,自此而后周天子的親族分封體系逐漸瓦解,一個不依靠親血緣關系而世襲的新型的管理制度將影響后世千年。
隨著春秋戰國時代的來臨,戰爭不僅摧毀了國家體制,更是讓諸侯貴族們的王室貴族們日趨凋零,新占據或者開發的地區需要有著極強管控能力的人才能加以駕馭,腐朽的親族力量顯然無法滿足這樣的條件。
《左傳》:“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為了加強管理而置縣,諸侯們直接任命的是那些不能世襲的官員,這些官員因為不能直接世襲,不會存在國君無法管控的情形。分散的權力集中到了國君的身上,一種叫中央的形式逐漸呈現,集權時代終于來到。
而最早的郡則出現在秦穆公時代的秦國,晉文公流浪秦國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君實有郡縣”,就表現出對這種制度的欣賞。后來晉文公回歸晉國也自在晉國全面推廣這種制度。這里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郡縣制度這種先進的政治體制,并沒有在繁華的中原地區出現,而是出在了偏遠的西方秦國和南方的蠻楚。
這即說明在安逸的地區即便有著優勢的條件,如果不勵精圖治,也便會被后起之秀所超越,當年殷商王朝固守中原核心地區,而姬周家族興盛于黃河西部的高原地區,一路東進顛覆殷商。而后來的秦人也是自西部而來,歷經數百年耕耘終于統一六國。要守護這些來之不易的權力,任何諸侯國乃至秦人也都希望引用更為先進的制度。
戰國時代的郡大多設置在邊境,主要目的是為鞏固邊防力量,比如魏國曾經在西河地區設上郡以防止秦國。趙國設立雁門、代郡等主要為防御樓煩等北方族群,燕國設漁陽、遼西、遼東等郡則是為防御東胡,秦國攻滅義渠也設置了隴西北地兩個郡,目的是要防御戎族,儼然這個時代的諸侯國們都已經流行郡縣制度。
這種制度大多由諸侯國君直接分封,由那些相對忠誠于國君而又擁有一定能力的人物擔任,比如韓國就曾經在與秦國和趙國交界的上黨險要地區設立上黨郡,這個上黨郡遏制住秦國突進三晉地區的核心要帶,在戰國后期即成為秦國的主要攻打對象,并最終間接引發長平之戰。這些郡縣的長官即為太守,多由武官擔任,《韓非子》就有過“出軍命將”和“邊地任守”的說法。
很多貴族功臣們也大多希望諸侯分封郡縣以增加自己的實力,比如著名的春申君就有過“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這些地方郡守雖受到諸侯國君們的直系統領,但在地方上還是擁有絕對的權力,所謂“將上地”就是郡縣范圍內的兵卒百姓皆由這位郡守所管理,郡守之權力非常之大,可說是地方上的土皇帝。
當年秦國猛攻上黨郡時,韓國君主與秦國簽訂休戰協議,愿意把上黨郡獻給秦國后,上黨郡太守居然就帶著滿郡臣民投降趙國,可見郡守的話語權在地方上甚至遠超過諸侯。
商鞅在秦國變法時就力推設置郡縣,并在郡縣設置縣令、縣丞和縣尉,令即類似太守,是行政長官一把手,丞是掌管民事的,而尉則是主管軍事,這種制度基本成為后世國家行政管理體系的標準配置,即只有為縣令增加副手,但縣令的地方最高掌控權是再也沒有發生過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