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紀慈恩生命語錄】通過不同的主題分類匯總,本月我們分享的主題是【死亡】與【告別】
01
沒有人承諾過你你一定會過怎樣的人生,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它應該發生的,我走在我正在走的路上,是因為我應該走在這條路上,來什么,便接受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個人都有不順利,那你的不順更多一些又能怎樣,大家都是一樣,為了自己的使命在不懈努力著,不輕易告別,只是全然地完成一切,當你可以與自己相處時,你便找到與萬物相處的方式,容納,開放,溫柔和悠長。如此,一兩個靈魂,幾片葉子,都可喜悅。
02
解決死亡的問題只有一個途徑:去好好的活。如果你沒有辦法理解死亡,如果你對死亡有解不開的謎,如果你擔心死亡,那你只有一件事可做:好好的活在當下。
03
當什么時候,你開始“活在當下”,就是你已經不關心“人生意義”的時候,你就在當下了,那個時候,你也不關心死亡,因為死亡也是某個當下,所以,對于死亡的恐懼,也只有一條途徑:去過讓你自己滿意的生活。
04
有一件事是公平的,就是死亡,天底下沒有第二件事比人人都會死更彰顯生命的公平和人類共同的命運,沒有人可以替你去承擔,沒有人可以為你的生命買單,聽了別人的,按照別人希望的方式去活了,最后的結果,算誰的?
05
我非常不贊成“好死不如賴活著”,或者說我堅持的是,任何時候我都不賴活著。無論我是健康還是疾病,我都不選擇茍且地活著。我覺得,死亡從來沒有刁難過我們,我們也不必再對它耿耿于懷。
06
如果你現在在得過且過,那你臨終的時候一定是“賴活著”,如果你現在是將就,你死了以后也會湊合,如果你現在擔心一切未知的事物,未來你只是更加不敢嘗試其他可能性。
07
我們只是借由死亡來好好活著,不會有任何一件事真的與死亡有關,人類終其一生來探索死亡是沒有意義的,它唯一的意義就是教會你如何活在當下,如何毫無畏懼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08
我從來都不懂得死亡,因為我從來都沒有必要懂得它。我只懂得如何好好的活,我也只需要懂得它。我不需要關心死亡,因為我活著的時候,我在忙著活在當下,我死以后,我要忙著活在死后的另外一段“當下”中,不曾好好活過的人,心里才盡裝著死亡。
09
我從未支持過安樂死,我支持的只是尊重每一個人生命的權利,或者說,我根本沒有權利在他人的世界里去支持或反對任何一件事。
10
我們活著就是為了有一天死去,那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我以為是為了經驗生命的快樂、悲傷、無知、奧秘、喜悅、痛苦、成長、災難,然后在這個過程中了解我是誰,我來到這個世界上要做什么,然后我要到哪去,帶著怎樣的靈魂和姿態。
11
送走太多的臨終者,見過太多因為遺憾而不了了之的生命結束,讓我無法等“我有錢了”“孩子長大了”“退休以后”再去完成我想做的事,我知道,現在你是什么樣,將來你就是什么樣,你現在是怎樣的人,你老了就是怎樣的人,所謂當下,就是去做我現在就想做的事。
12
人為什么恐懼死亡,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你沒有能力一個人去面對一個世界。而這一切都是我們在我們的內心養了一個恐懼寄生蟲,我們習慣恐懼,可是恐懼根本就是我們自己。
13
死亡并不是災難,也不需要絕望,我告訴你現實的確是這樣的,你會難過會失望,但我會陪你度過,死亡的世界我不知道是什么樣,但只要內心堅定,沒有任何事物值得恐慌,我們一起去創造那個堅定的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陪著你走過這一段,給你上路的勇氣,也給我生命的意義。
14
請允許我是一個孩子,我不想成為腐朽的成年人,我想用孩子的那份干凈的靈魂穿透死亡,穿透生命。
15
我活著的時候做了我所有能做和想做的事,死亡無非也是活著的那些事里的一件。我死了以后,不管去到哪里我都可以活的很好,因為我現在就靠自己活得很好,死了以后仍然也有能力好好的照顧自己,我何需關心死亡是什么?
16
遺愿清單,我堅持完成、更新它已經有四年的時光了,不是時刻提醒死亡,而只是讓自己的心不沉睡,不理所當然的接納一成不變和木納,始終提醒也要求自己,要配得上生命。但是在不斷完成的過程中,我獲得了那個全新的自己。于是,我想,勇敢并不是一個英雄,干過無數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始終做自己,從不委曲求全。
17
人類潛意識里畏懼的并非身體的死亡,而是對恍惚沒有來過此世充滿了擔憂。而很多人一直在擔心來世,以至于沒有學會怎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就像我們會對長大后的世界失望,因為它和大人說的不一樣,事實上,大人也不知道,只是他們也沒有做好準備坦蕩蕩地面對這個世界的黑暗;就像如果你已經活在當下,并在為此而覺得喜悅,你也不會那么在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恐懼的背后通常是像極了自己的東西。
18
所以一定要我給一些什么建議,就是,如果你想不明白死亡是什么,就不想了唄,就想那些能想明白的,就是活著這回事,想想怎么活著可以對得起生命,配得上死亡。
19
活著的事太多了,無論我活成什么樣,都覺得不夠,還是想看更多的世界,理解更多的不同,這個當下太美好,哪有功夫想死后的世界。
20
我們總是喜歡談論“我以后要怎么樣……”“我退休以后也要怎么樣……”,我也會幻想明天,但是我不總是幻想明天,因為我確信無疑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你現在是什么樣,你未來就是什么樣,你活著的時候是什么樣,你死了就是什么樣。我把今天活的這么好,我何必花力氣去擔憂明天。
21
撫摸人心這件事,不需要技巧,也不能有技巧;死亡這件事,不要去逃避,也逃不掉;痛苦這件事,你可以流淚,但也可以面對。
22
每一個在特蕾莎之家服務的志愿者在最后一天工作的時候都要接受大家的感謝和告別,我想那份感謝并不是:謝謝你為特蕾莎之家的付出,而是謝謝你為了你自己來到這里,付出過愛和溫暖,這份情感會帶你走向更美好的世界。是的,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了愛的痕跡,為自己的靈魂而感到滿意。
23
我們陪伴臨終者,把他的心事,他的遺憾,他的害怕,他的恐懼全部碾平,讓他們曬在陽光下,他們變得光明而溫暖,那份內在的喜悅早已不需要靠萬分之一的希望依存,死亡也變得不再可怕,它成為一次告別,告別并不意味著絕望,告別是為了再次相遇。
24
你的害怕是不是你不確定離開你熟悉的環境,支撐你生存的事物、頭銜、關系、經濟,你怕沒有安全感,你怕你沒有辦法生存。這個問題豈是死亡的問題,是活著的問題。試問哪一件事不是活著的問題?你害怕病痛的折磨,可是你現在還年輕,你可以避免疾病;你害怕留下遺憾,那就現在去做;你害怕和親人的分離,你只是差一個告別,也許你一直羞于告別。
25
我已經決定好了人生,就是這樣,不著急不匆忙,慢慢地等一等,讓它自行流動,看它如何回歸如何成形,唯有這樣,才能拿出一意孤行的勇氣。及時行樂,不判斷、不焦慮、不怨恨、不設限,投入而充分,活出每一個天真,內在沒有憤怒,外在就沒有敵人。不輕易告別,而是全然地完成。當我可以與自己以及所有的自我共處時,我就找到了一種與萬物相處的方式。而相處,是容納,開放,然后溫柔和悠長。
26
我們要學習去承認“就到這里了”這件事,情感、緣分、生命,就到這里,然后好好的告別,坦坦蕩蕩地離開,告別的確是一個儀式,但是我們需要這個儀式來證明,我曾經來過,并且無怨無悔,是我們給我們留下的痕跡最好的一份答卷和歸屬。
27
我們的痛苦只在于我們希望生命永無止境的存在下去,我們不允許生命終結,可是生命終將終結。你希望通過過度醫療讓他多活三個月、五個月、一年,可是一年以后你就可以坦然地送他走了嗎?那個時候你還是不想他離開。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貪戀,而是告別,承認,生命到這里,就結束了,我們就允許它結束。
28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離對于死亡的恐懼,那我們面對它是為了什么?為了不和恐懼為敵。為了不為難自己。為了當死亡有一天來臨的時候,仍然有生而為人的姿態和告別它的尊嚴。
29
你問我我有沒有長大,我說我長大了,那是因為我想象的長大是這樣的:我承認自己的弱點,卻不再像年少時去否認、躲避、趕走它,我和我的弱點與恐懼在一起,和平共處,握手言和;我接納這個世界的黑暗,卻不與它為伍,你干你的,我干我的,相遇時,不費力氣的和平較量著,離別時,謝謝你的到來讓我擁有更多的力量。
30
我覺得,死亡從來沒有刁難過我們,我們也不必再對它耿耿于懷。很多人會給我很多的標簽,但是如果你問我如何去形容我自己,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對得起自己的人。我至今為止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委曲求全的事情。我覺得我活著的唯一的意義就是,我風風光光地來到這個世界,我坦坦蕩蕩地活著;然后在我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可以有尊嚴地安詳地離開,也不枉費我曾經來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