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日前在出席“第十一屆中國公司治理論壇”時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引入優先股制度,滿足投資者對穩定回報收益的需求。對于廣大投資者乃至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來說,莊心一副主席的這次講話無疑傳遞出中國股市的“好聲音”。
其實,引入優先股制度,這是《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一項要求,但隨后卻一直沒有了下文。這次莊心一副主席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引入優先股制度,是對“金融業‘十二五’規劃”的一種回應,它表明“金融業‘十二五’規劃”正在積極落實與推進之中。而就引入優先股制度來說,顯然是有利于促進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
正如莊心一副主席所言,引入優先股制度可以滿足投資者對穩定回報收益的需求,這一點對于當前中國股市引進與發展機構投資者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最明顯的是,近年來中國股市呼喚養老金入市的呼聲一直很高,而且養老金也實實在在面臨著增值的要求。但由于A股市場缺少有穩定回報收益的投資品種,并且A股市場波動很大,投資風險較高,因此,養老金入市一直面臨著很大的阻力。如果引入了優先股制度,那么象養老金這類追求穩定回報收益的機構資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場了。
不僅如此,引入優先股制度有利于優化上市公司股本結構,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一直以來,A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大股東一股獨大問題,上市公司的各種事務都由大股東說了算,中小投資者根本就沒有話語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因此也得不到保障。雖然為此股市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但由于股改對價支付比例太低,大股東一股獨大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尤其是股改后發股上市的新公司,其股本結構較之于股改之前來說并沒有什么兩樣,上市公司首發流通股占比仍然沒有超過25%。而如果引入了優先股制度,將大股東大比例持有的上市公司或發行人股份中的一部分轉為優先股,比如將中小企業實際控制人持股30%以上部分轉為優先股,那么,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將大大優化,公眾投資者的話語權將明顯增加,上市公司治理也將因此得以完善。
當然,引入優先股制度也是解決大小非問題的有效方法。目前,大小非問題已成為困擾股市健康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大小非在上市公司中占比極高,多達75%甚至更高,而且大小非持股成本極其低廉,甚至是零成本或負成本,因此,大小非以市場上的任何價格減持套現都可以獲得暴利。于是,源源不斷的大小非套現就成了困擾股市行情穩定發展的重要障礙。如果是引入優先股制度,將中小企業實際控制人持股限制在30%以內(將國家必須控股企業大股東持股控制在51%以內),并規定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持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來減持,而只能通過網下協議轉讓的方式來進行流通,那么作為困擾A股市場健康發展頑癥之一的大小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對于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除此以外,引入優先股制度還有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圈錢行為,使上市公司再融資回歸融資的本來面目。從過度融資的角度來看,高價再融資同樣是一種圈錢行為。并且這種高價再融資已發展成為當前股市理性融資的第一殺手。實際上這種高價再融資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甚至成為妨礙上市公司進行正常再融資的重要因素。而如果引入了優先股制度,并將優先股發行作為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重要融資方式。那么為了讓投資者得到穩定的投資回報,優先股的發行價必然不會太高。而且即便是高價發行優先股,最終買單的也不是二級市場投資者,而是上市公司本身。畢竟優先股最終需要由上市公司贖回。所以,選擇優先股作為上市公司主要的再融資渠道,有利于抑制上市公司圈錢的沖動,使再融資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