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絲綢傳奇·前傳1】
傳說嫘祖育蠶織絲
為什么出土絲綢
最多的會是荊州?
文\張衛平
題記:橫空出世的荊州馬山“戰國絲綢”,開啟了中國絲綢起源的新思路。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絲織業空前發展的時期。文史資料顯示,當時絲織業最為發達的是中原之地,史有“齊紈魯縭”“冠帶衣履天下”之說。
從《禹貢》《詩經》等古文獻的記載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絲織物生產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而在長江流域,僅僅只有荊州、揚州和徐州的部分地區出產絲綢。
荊州古城賓陽樓
長期以來,歷代史學家認為,黃河流域是中國的絲織物中心產區,長江流域僅僅只有低水平的零量絲織物生產。然而,考古發掘出土的先秦時期絲織品實物,幾乎都發生在歷史上楚國的核心地區——湖南、湖北的楚墓之中,尤以湖南長沙市郊和湖北荊州最為多。于是,考古學毫不客氣地推翻了史學家們的這一權威定論。
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荊州馬山1號楚墓、荊門包山大冢、隨州曾侯乙墓,以及被譽為承襲荊風楚韻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重大考古新發現,顛覆了歷史文獻的記載,充分證明了楚國絲織業在戰國中晚期的已進入鼎盛階段,并成為中國絲織物的中心產區。
這,不得不讓史學家們重新審視過去已有的“定論”。
鳳鳥花卉紋繡紅棕絹面綿绔(局部)
戰國絲綢
荊州馬山1號楚墓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繡線可見紅棕、金黃、淺灰、綠黃色。在菱形紋內,填繡一只闊步向前的鳳鳥,四邊飾簡化的鳳鳥紋。
是啊,傳說故事、歷史文獻與考古學的相互印證,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植桑養蠶,最早從事絲織業的國家。
在我國,所有關于起源的說法,基本上都是比較模糊的。
在古代文獻中,對蠶桑絲綢的起源有著種種不同的推測,起源的時間以及創始人各不相同。
楚簡有的說,起源于伏羲氏,是太昊伏羲氏用蠶絲織成喪服用的繐帛,并用桑木做琴,蠶絲做弦;
有的說,起源于炎帝神農氏,說炎帝修地理,教民種桑植麻,以為布帛;
更多的、最流行的,則是黃帝的元妃嫘祖教民養蠶織絲的傳說。
嫘祖育蠶織絲的傳說。最早見于西漢劉安的《淮南王養蠶經》,不但在漢代的《史記·五帝本紀》、唐代的《隋書·禮儀志》、宋代的《通鑒外記》和《軒轅本紀》等史料中均有反映,還被收入國際權威性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5版中,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為此,山西省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克林先生說:“在中國歷史上,有關我們遠古先民育蠶織絲這一偉大發明的神話或歷史傳說,可謂記載不鮮,其事跡古今學者著述也不乏其例。對其發明者,最流行的說法是黃帝元妃嫘祖,遠古氏族部落西陵氏的女兒。始教民育蠶織絲以供民衣服,為我國養家蠶的肇始。這雖有神話的成分,撥開其神秘面紗,也顯示出遠古時代民育蠶織絲的歷史是發生在新石器時代的事實。”
其實,在嫘祖的傳說成為定論之前,大多是將黃帝本人作為養蠶的發明人。北齊時,“京城城北之西,去皇宮十八里之外”有蠶坊,蠶坊之中有蠶宮,蠶宮之內有蠶室。路西有皇后蠶壇,路東有先蠶壇。“每歲季春,谷雨后吉日,使公卿以一太牢祀先蠶黃帝軒轅氏于壇上。”
但是,到北周時,又開始將嫘祖西陵氏祀為先蠶。
《隋書》卷七《禮儀志二》中說:“后周制,皇后乘翠輅,率三妃、三女、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內子至蠶所,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這說明,人們逐漸將養蠶的發明人歸到女性的名下。
明朝吏部郎中南軒在《通鑒綱目前編》中說:“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育蠶,始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后世祀為先蠶。”這里的“先蠶”,是指最先教民養蠶織絲之神。
于是,嫘祖正式成為我國古代蠶桑絲綢的發明人,并被人民作為蠶神而長期供奉著。
古時,蠶農之家必祭祀嫘祖,使之成為鄉村婦孺皆知的大神。商周時期,嫘祖作為先蠶,與先農、先牧、先炊齊名,共同享受被后人祭祀與禮拜的待遇。
《史記·五帝本紀》也證實了嫘祖的身份:“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同時,考古發掘證明了傳說中嫘祖活動的地區黃河中下游的確也是中國家蠶起源的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