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特稿】人生易老天難老,今又重陽
文/圖 張衛平
重陽節前夕,荊州市詩詞楹聯學會、江陵縣文聯在江陵縣資市鎮青山村“獵·云居”舉行了以“吟江陵秋色,誦荊楚風流”為主題的重陽詩會,沙市、石首、江陵、監利、洪湖五縣市區的詩人們,圍繞金秋重陽與楚王行宮兩個方面內容,吟誦了近百首(副)新近創作的詩詞楹聯作品。
詩會結束后,書法家們又在此揮毫潑墨,書寫著“千里江陵”那不一樣的秋色。
歷代文人皆悲秋。“悲秋”,始于戰國時期楚國辭賦家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之句 。宋玉在《楚辭·九辯》中,開創了中國古典詩賦“悲秋”傳統主題之先河。千百年來,一再受到眾多詩人詞家的效仿。杜甫、盧殷、陸游等十多位古代詩詞大咖以《悲秋》為名的詩詞,浸透著濃濃的悲秋情緒。
“鴻雁南飛百草黃。”此時,寒露已過,重陽將至,當我徜徉在詩詞海洋里,品味詩詞大家吟誦秋天名篇巨制時,毛澤東主席的《采桑子·重陽》一下子躍入眼簾:“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這首詞,獨步中國詩壇,以革命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沖散了晚秋的肅殺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激勵人們沖破逆境,為理想而奮斗。詩人完全跳出春秋季節的自然屬性,從“一年一度秋風勁”中,展現出革命者充滿無限“春光”的蓬勃朝氣。
從這一意義上講,當代詩詞創作,應努力做到情物交融、情志并重,為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提供磅礴的正能量。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正如《尚書·堯典》中所說,詩人常常用詩詞表達志向與愿望。比如,宋玉的悲秋,是將秋景秋色,與自己悲慘命運緊密結合起來,表現了其抑郁哀怨、感傷憂憤。宋玉的悲秋,本是對青春楚國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憧憬,但在他的影響下,古代詩人紛紛發出“自古逢秋悲寂寥”、“萬里悲秋常作客”、“悵望千秋一灑淚”的感嘆。
新時代,新征程,要更好地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就必須“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辨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詩詞楹聯創作中,緊緊圍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來考量,采取“辨證取舍、推陳出新”的方式,努力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用詩詞楹聯的精品力作講好荊州故事。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典故,出自清代沈宗騫的《芥舟學畫編》,與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如出一轍。雖然說的都是繪畫,但卻告訴我們,中華文化傳承既需要遵循“古人之規矩”,又要不斷開拓創新,實現“創新性發展”。
有道是,“人生易老天難老”。親愛的詩友們,讓我們以“青春的名義”,跳出古人“悲秋”的窠臼,在“霜降殺百草”的殘秋時節,用激昂的詩聯吟誦出那層林盡染、別開生面的美麗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