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太宗本紀》載:“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親錄囚徒,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應(yīng)期畢至,詔悉原之。”這是歷史基礎(chǔ)教育中經(jīng)常宣揚的唐太宗的仁德的例子。類似行為在此前南北朝時期也出現(xiàn)過,唐太宗并不是始作俑者。但誠如王夫之說的,唐太宗用這樣的手法收攏了人心,卻損害了刑法的嚴肅性,尤其在死刑這種最嚴厲的處罰上采用這種手段,勢必造成一種惡劣影響——不法之徒都想利用皇帝的這種希望自己得個仁君的稱號的虛榮心,以身試法。皇帝既然寬縱了那二百九十人,何不再多寬縱一次、十次?
而這種做法也與唐太宗貞觀二年的言論相背。《太宗本紀》載:“貞觀二年七月,太宗謂侍臣曰:'天下愚人,好犯憲章,凡赦宥之恩,唯及不軌之輩。古語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歲再赦,好人喑啞。”凡養(yǎng)稂莠者傷禾稼,惠奸宄者賊良人。昔文王作罰,刑茲無赦。又蜀先主嘗謂諸葛亮曰:“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理亂之道備矣,曾不語赦也。”夫小人者,大人之賊,故朕有天下已來,不甚放赦。今四海安靜,禮義興行,非常之恩,施不可數(shù),將恐愚人常冀僥幸,唯欲犯法,不能改過。’”這里說得夠明確了,可是四年后他仍舊那樣做了,只是這次不是赦免,是與死囚約定期限,考驗他們的誠信。可是他卻背離了當初言論的初衷,就沒顧忌到此隙一開,真有小人要心存僥幸,視法律為兒戲了。可見貞觀六年的手法是不值得贊賞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