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到最早的牡丹畫作時,不可避免地將視線放到那朵出現在洛神河畔,燦然搖曳的牡丹。但不免遺憾的是,無論是《洛神賦圖》,亦或者是在之后的《簪花仕女圖》,牡丹等花鳥仍只是作為人物畫裝飾的一枝一葉而出現。雖然根據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了不少獨立的花鳥畫作品,但我們能看到現存于世最早的以牡丹為主體的花鳥畫,仍是五代時期滕昌祐的《牡丹圖軸》。
▲《牡丹圖軸》局部
世人談到中國花鳥畫,必然離不開五代這個重要時期。“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幾乎確立了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兩種不同風格類型。而黃荃所代表的富貴中,畫法上的工細,設色上的濃麗,都能看到其花竹老師滕昌祐的影子。
滕昌祐隨唐僖宗入蜀,潛心畫藝。《益州名畫錄》中記載“常于所居樹竹石杞菊,種名花異草木,以資其畫”“初攻畫無師,唯寫生物以似為功而已”。通過對大自然的長期觀察學習,其創造了眾多形神兼備的藝術形象。《宣和畫譜》記有滕昌祐宣和御府所藏畫作65幅,其中9幅為畫牡丹:《牡丹睡鵝圖》2幅、《湖石牡丹圖》1幅、《龜鶴牡丹圖》4幅、《太平雀牡丹圖》1幅、《牡丹圖》1幅。可見其對藝術的追求和筆耕不輟。
▲《牡丹圖軸》局部
當我們重新看回這張現存最早的《牡丹圖軸》,畫面中枝葉勾勒以及坡石皴點均極似宋院畫而更為粗疏,其線條輕利挺拔,在穿插分布之間,別有一種雄強茂郁之氣。花頭渲染精麗,注重色暈變化,不見勾勒。構圖上繪湖石牡丹,左右、繁疏、高下相對,布置得體。設色上用墨筆勾勒,填色其中,以白粉點蕊。葉則先涂色再鉤出葉脈。湖石筆意疏澹,再以石綠提醒墨苔,別具意趣。
▲《牡丹圖軸》局部
繪湖石牡丹,左右、繁疏、高下相對。畫面用墨筆鉤勒花瓣,復填色于內,以白粉點蕊。葉則先涂色再鉤出葉脈。湖石筆意疏澹,再以石綠提醒墨苔,全幅于工謹中別有流麗之意趣。
此幅舊傳為五代滕昌祐之作。滕昌祐,字勝華,唐末五代書畫家。善書大字,人號'滕書',擅繪鵝、折技花果及蟬雀,畫風亦屬工麗一路,隨類賦彩,用色鮮艷。
▼
作者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