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少年有志,終有所成,居功自傲,不得善終。我以為司馬遷這個評價不客觀,帶有很強的政治傾向性。
細細梳理,看能不能有所見。
“晨炊蓐食”“漂母舍食”“胯下之辱”說明韓信少時不學無術、好逸惡勞、沒有自尊的人,有一個疑問:其才具是如何得來的?僅憑為母親置墳表明他有志?
后來,韓信做了楚王: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下,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闭偃杓褐倌炅畛隹柘抡咭詾槌形尽8嬷T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
有恩報恩甚至以德報怨,韓信是個性情中人。
隨項梁,無所知名;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亡楚歸漢,未得知名;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明主而事,韓信與古代大多數賢德一樣對自己的主人是有選擇的。這是最本質的韓信: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其風頗似鄒忌。
受連坐馬上就要被殺頭了,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改變了命運: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直至遇上了蕭何,“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焙髞戆l生了蕭何追韓信的故事。
但劉邦擔心惋惜的是蕭何的離去,“如失左右手”,足見劉邦并未覺得走了韓信可惜。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边@是勸說明主留良臣的必勝套路。
“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一語說明蕭何了解韓信。
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說明蕭何深度了解韓信。
王曰:“以為大將?!庇谑峭跤傩虐葜:卧唬骸巴跛芈裏o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蓖踉S之。
直至此時,劉邦真正珍惜的人仍是蕭何,并非韓信。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說明韓信的確沒有那么出眾。
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這是劉邦在考韓信,就像劉備要考諸葛亮一樣。
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痹唬骸按笸踝粤嫌潞啡蕪娛肱c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
這是韓信在考查劉邦——看他是不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
“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
韓信看穿了項羽,這叫知彼。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這叫知己。
“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余萬,唯獨邯、翳、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span>
這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此番言說可與后世的《隆中對》相提并論。
對待對手,韓信是狡詐的。你死我活之戰場,理當如此。
但韓信對待那個曾經給迂腐如宋襄公的成安君獻計想要截其糧道、斷其后路的廣武君的態度令人好生敬佩:“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也正是此人獻計虛張聲勢讓韓信不費吹灰之力就平定了燕齊兩國。
對待朋友:
項王亡將鐘離昧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后,亡歸信。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詔楚捕昧。信見昧計事。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于陳。
是不是令人唏噓?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再知今日,悔不當初!
如果他聽從武涉之言、蒯通之計,與楚漢三足而鼎力了呢?要知道當時,他助漢,漢立,他若助楚,楚生,自立,自強。但他覺得項王不識才:“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而“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知恩圖報有錯嗎?可惜換來的是日后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禍。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以此故事看,劉邦的確比韓信厲害多了: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韓信對待劉邦總是感念,劉邦對待韓信可從不手軟:幾奪其兵權,最后直接奪其性命夷其三族也。
蒯通這樣勸說韓信:“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愿足下詳察之?!?/span>句句直戳韓信的要害,恨鐵不成鋼?。?/span>
等到天下大定,權勢全失之機才能后悔,晚矣!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韓信之敗,敗在優柔寡斷,從某種意義看,他與項羽才是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