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從何來?“蘭青日記”(見《蘭勇講作文——素材篇)和“蘭勇雜記”(見《蘭勇講作文——素材篇)說明: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眼前的,遠方的,現實的,虛擬的,快樂的,憂傷的,俗的,雅的……只要有趣、有情、有意思,無一不能入文。生活就是一個大墓葬,如果你不去發掘,它就永遠沉寂,與歲月無關。平淡的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寫作素材!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和創造美的心靈,尤其缺少記錄、描述美的筆!
所以我們做生活的摸金校尉,讓那些深藏于生活的寶貝重見天日,熠熠生輝。
如何挖掘生活的礦藏呢?
耳聞目睹、鼻嗅口嘗、身體感觸后,最需要的就是一支勤勞的筆。高明的廚師一定也是英明的食材挑選專家!
蘭青是小學生,自是需要師長引導。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的寫作素材,作為家長和老師也要制造一些契機讓他們去感知,記住了:只能制造機會,不能代替感知。為了讓兒子寫日記,我就帶他四處游玩、體驗各種游戲。《會隱身的爸爸》就是我自導自演的。
中學生當有自覺意識,主動到生活中尋求快樂、感知真理。
不過,我們身陷生活之中,循了“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的潛規則,有時也需要刻意拉開距離,冷眼旁觀,這樣才能看清人事物的本質。
如何挖掘這藏匿生活中的礦藏呢?
首先是觀察習慣的養成。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作文敏感。可以這樣講,凡是作文寫得好的人,無不是感情豐富、情感細膩的人。我覺得應養成學生兩只慧眼一只朝內、一只朝外的習慣,即我們不僅要關注包括課本及各種文學名著為我們提供的經典名篇,我們還要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東林書院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至理名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傻子書,這樣的人注定是寫不好作文的。
其次是運筆習慣的養成。一部分寫作困難的學生在學習上通常是課堂上的忠實記錄者,而不是課堂上的用心思考者,一部分學生通常是口頭表達的熱衷者,而不是用一支拙筆勉力筆耕的踐行者。
再次是方法意識的養成。各種題材寫作,都要反復實踐、深入思考、認真總結,爭取建構起素材搜集、遴選、處理的完整思維體系,并形成運用恰當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巧妙加以精彩呈現的能力。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做一個生活的靈感者,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你即能成為語文學習的魔術師,可以創建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的世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才是寫作不竭的源泉。
特別推薦:
旅美華文散文家王鼎鈞,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20世紀70年代他的“人生三書”在臺灣總發行量60萬冊。他淡薄名利,窮畢生之力于“寫出全人類的問題”,風格多樣,題材豐富。
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關鍵在于他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出生于傳統的耕讀之家;由于對日抗戰,少年時代就和家人分離,八年抗戰,他有四年多時間在日本占領區生活,打過游擊;抗戰軍興,1942年夏去大后方投入李仙洲將軍創辦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輾轉安徽、河南、陜西各地。抗戰末期初中畢業即輟學從軍,隨國民黨軍隊憲兵團經南京、上海、沈陽、秦皇島、天津、青島。1949年到臺灣。1978年定居美國……
其他科學的訓練方法,可參看《蘭勇講作文——素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