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語言對表現人物個性有何作用?同一個人前后說的話不同能說明什么?旁觀者的話對中心人物有什么表現功能?對話是如何精彩呈現人物關系的?在魯迅先生中的作品都有精彩的示范。
關鍵詞:語言 關系 性格 主題
缺少描寫、以敘述代替描寫是學生作文通病。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尷尬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借口忙于學習、接觸面小而疏于觀察、懶于體會生活,寫作只是一種異想天開式的閉門造車;另一方面乏于理解、懈于把握課本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描寫技巧。筆者選了幾篇初中教材中魯迅先生的文章談談如何理解、使用語言描寫,希望對廣大學生的閱讀有所開啟,對學生的寫作有所裨益。
一、個性化的語言
充分考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等因素是人物語言描寫個性化的必備條件。
如魯迅先生筆下的母親,名媛閨秀;長媽媽,貧窮的女仆;楊二嫂,市井小人,在性格上就迥然不同:
“長媽媽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熱罷?晚上的睡相,怕不見得很好罷?……”
母親聽到我多回訴苦之后,曾經這樣地問過她。(《阿長與〈山海經〉》)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地說。(《故鄉》)
母親的話字字浸透著含蓄、謙和及老練。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阿長與〈山海經〉》)
長媽媽句句飽含著對生活的渴求。
“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怪腔怪調,聲先逼人)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以長輩自居,套近乎)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話中有刺,語中含酸)
“那么,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客套后終露貪戀)
“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無中生有、造謠中傷全然不體諒他人的難處)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尖酸、刻薄)(《故鄉》)
楊二嫂的話處處散發著虛張聲勢、咄咄逼人、庸俗勢利之氣,把一個世俗小人形象活脫脫地勾勒了出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這類酸腐之氣四溢的話語只有孔乙己此千年老壇才能釀出。
“那么,你是不要緊的。”
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炙瘡疤。(小孩子的簡單、直率思維)
“哪里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么?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的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缺知少識的性急婦女)(《阿長與〈山海經〉》)
字里行間凸顯人物的年齡、身份特征、喜好及見識。
二、人物語言的對照描寫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物之間進行充分的對照可以讓人物性格在比較中彰顯。
如: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少年閏土與“我”,中年閏土與楊二嫂。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滔滔不絕)
我于是又很盼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你也去。”(第一人稱儼然是一個主人在邀請客人)
“管賊么?”(好奇)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他不咬人么?”(無知)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閏土暢所欲言、沉迷自醉,甚至沒發現“我”的寡言少語、失落和悵然自失。
事過多年以后: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欲言又止,不知該說些什么好)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三思而言,等級觀念壓過了真摯友情)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隔膜)
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的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心情與語言及神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閏土被奴化了)
“阿阿,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那孩子卻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后。(猶豫、遲疑,但可怕理智還是戰勝了情感,言不由衷地表現出了他的謙卑)
母親叫閏土坐,他遲疑了一回,終于就了坐,他將長煙管靠在桌旁,遞過紙包來,說:
“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言語的中斷,為自己的窘困而尷尬難言)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故鄉》
中年閏土處處小心恭順、寡言少語、無語。
刻畫少年閏土多用第一人稱的直接引語、話語多,少年“我”多用間接引語、話語少,以此來表現閏土的健康、樂觀,表現“我”對閏土的自由、實在的生活的向往;中年閏土口訥寡言、言不由衷,與少年閏土的健談、善言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是苦難的歲月改變了閏土;“我”的地位、心態的變了,對閏土的情感沒變,但卻無法與他像從前一般親近,引發了“我”對生活種種無奈的反思;同為苦難的歲月所折磨,閏土的辛苦、麻木和楊二嫂辛苦恣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兩種不同性格的人的生活態度。
三、語言的透視功能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是人物形象的鏡子。
掌柜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要不偷,怎么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孔乙己》)
不長的對白,充分地表現了掌柜的陰損,孔乙己的凄苦。
四、語言描寫的側面表現功能
人物語言對人物的側面刻畫,具有第三者冷靜、深刻。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結帳,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錢呢!”我才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了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后來怎么樣?”“怎么樣?先寫了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來呢?”“后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帳。《孔乙己》
掌柜隨意的問與客人興致不濃的答,從側面反映孔乙己可有可無的“多余人”角色,也表現了世人的冷漠、無情。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故鄉》)
閏土的話語從側面揭示了造成閏土悲劇的社會原因。
五、樸實中見真情
語言描寫不在華麗多姿而在真摯深情。
如:《藤野先生》中“我”與藤野的五次對話。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話語簡短,語氣生硬)
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地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話語多了,語氣溫和了)
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呵護、關切之情溢于言表了)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么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無話不說了)
“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其實我并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于生物學也沒有什么大幫助。”他嘆息說。(處處替對方考慮了,惺惺相惜了)
沒有熱情洋溢,沒有滔滔不絕,只有簡單、樸實,卻清晰地勾勒了出魯迅與藤野由陌生到熟識到無話不說到真摯、深情的情感進化過程。
通過對幾篇文章的剖析,我們應該明白了:在這些大家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名家名篇中,其實有很多地方值得去揣摩、玩味。與其煞費苦心地追捧時尚文章,還不如靜下心來,仔細品讀課本中的精品,或許收獲會更大一些。
(原載《中考作文專項訓練》)
其他科學的語言訓練方法,可參看《蘭勇講作文——素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