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標準,你做的一切在別人看來或許不夠完美,但只要自己舒坦就行。
(一)
兒時,每每穿件新衣服都要出去轉一圈,想聽幾句溢美之詞,那是能穿上新衣服是很難得的。現在穿件新衣服還在乎別人的評價?那就是個笑話。新衣服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穿著舒服即可。
生活本如此,人隨條件走,時常和女兒談及過去:“爸爸兒時就想一把涂上了黑漆的木制手槍,每每看到別的小朋友玩時心里癢癢的,后來真有了一把竟別在胸前睡覺,愛不釋手”。想想現在,女兒和兒子的玩具都是幾十、上百的,玩著玩著竟成了垃圾。
有時在想,母親常說他們的過去給我聽,我又將我們的過去說給兒女聽,似乎父母與我的過去都是一部創業史。呵呵,其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美好記憶:關乎童謠“好大月亮好賣狗”;關乎討飯“大鼓一敲咚咚響”;關乎貨郎“不咚咚、咚,不咚咚、咚”。
這如許多的關乎過去的場景是一個時代的烙印,更是有許多催人奮進的人和事。不知不覺地女兒都上高二了,有時也和我提及她兒時的種種回憶。
(二)
“吃水不忘掘井人”。人要知恩圖報,有時報恩只是一種心念,事實上沒有多少人會圖報恩。有如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是無索求的無私,我時常自問:“父親已離世多年,他對我的恩情無以回報,要將更多的孝心放在母親身上。而現實給了自己一記響亮的耳光,母親并沒有享受清閑,相反還承擔了許多生活擔子'做飯、帶孩子’,時不時地還討我的'沖’,但母親卻從不計較,依然用心盡力地做著自己的事。”
從生活中,我讀懂了父母,他們遠比書上寫得更偉大。樸素而平凡的父母是做人的標竿:不與人計較、不與人爭強。勤勞而善良的父母是做事的楷模:不落后于人、不半途而廢。在我心中,父親永遠是能人,他會做許多同齡人不會做的事;在我眼里,母親永遠是高人,她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生活中,父母對子女更多的是付出,只是有的人體會的不夠深刻,總把嚴厲當仇恨,不知道什么是真愛?父母的恩情向來不掛在嘴邊,從不說將來你該怎樣,一如既往地付出是不變的主題,情真意切。
(三)
向最好的別人學習,做更好的自己。的確,每一個階段都有比自己優秀的別人,要敢于承認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出色。“井底之蛙”永遠看不到廣闊的天地,狹隘的眼光看到的只有當前和腳下。
人,要有上進心,更要有感恩之心,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贊賞你的,就有毀譽你的,無論評價自己還是他人,都不必將人評價的一無是處。做到絕對無私公正的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雙面的:一面講大道理,一面做小動作;一面講心胸寬廣,一面又小肚雞腸。
其實每個人在評價別人的同時也評價了自己,自相矛盾的言論在同一個人身上不斷重復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不同的語境會有不同的言辭。很多時我們都是口是心非的,一面挖苦一面奉承。
魯迅先生筆下的人性在當下依然栩栩如生,所不同的只是時代,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一種自我保護?人與人之間關系很微妙,何嘗不是以利為先?
人人都說“放下、看開”,這僅僅是勸慰別人時的說辭。現實中沒有人會放棄追求,那只是無法實現時的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