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眼見著又要與十月說再見。若不是疫情,說好的家訪應當在本周全部結(jié)束。正應了平日里那句話:計劃趕不上變化。
對于家訪,并不是一時興起,我在師范讀書時就知道家訪的重要性。我走上講臺后,家訪就一直沒有間斷。
我一直以為一次成功的家訪,可以讓孩子樹立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努力。我在鄉(xiāng)村學校任教時,總利用放學和雙休時間走村入戶。了解孩子們在家中的學習、生活情況,并與家長溝通。
我對家訪有個基本的標準,就是無差別,不因成績不優(yōu)秀就不上門家訪,不因表現(xiàn)不好才上門家訪。我以為家訪就是交心,當著孩子面與家長交交心,當著家長面與孩子文交心。
來縣城之初,我在合肥參加了半個月的培訓。期間,就有專家說到家訪,對我的啟發(fā)很大。
那時,我便有了若是擔任班主任就入戶家訪的念頭。
新學期的第一次班會,我就在孩子們面前說了家訪的主題:了解他們的學習環(huán)境,了解他們在家中的表現(xiàn)。同時,明確告訴他們是一戶不漏。
起先,孩子們都不太相信。隨著逐戶家訪的開始,他們信了。每到周五,總有孩子問我周末去不去他家,仿佛我的家訪是他最榮光的事。
由于準備不充分,加上孩子們提供的信息不精準,以至于同一小區(qū)或是相距不遠的兩個孩子,一戶去了,另一戶去沒去。這樣一來,家訪的效率就不是很高。待我發(fā)現(xiàn)問題著手調(diào)整時,疫情變得復雜,家訪也隨之暫停。
梳理一下,家訪的收獲還挺大。
前期的家訪,共走訪了32戶,我對孩子們的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最遠的在城東新區(qū),最近的就在學校門口。學習環(huán)境總體不錯,大多孩子臥室即書房,桌面整潔,光照良好。個別孩子學習場地不行,雜亂無章。
盡管每到一家,前后不過十分鐘,但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氛圍。
每個家庭都特別重視孩子教育。有不少家庭的書架上擺放著很多高品味的課外書,文學類、歷史類居多;有不少家庭支持孩子發(fā)展個人特長,家中擺放有書法、繪畫、樂器等專門器具;有不少孩子在小學的表現(xiàn)突出,整面墻都是獎狀;有不少孩子學習有計劃,墻上貼有詳細的安排表……
通過家訪,了解到部分孩子是騎自行車上、放學,絕大多數(shù)孩子是由家長接送,還有步行的,沒有自行騎電動車的。這樣,交通安全教育重點就是強調(diào)佩戴頭盔以及按規(guī)定道路行駛。
通過家訪,了解到個別孩子父母常年在外經(jīng)商或務(wù)工,隨祖父母生活。這部分孩子個性獨特,有自己的處事方式。日常教育中,更多地是發(fā)現(xiàn)長處、多講優(yōu)點,讓其有成功感。
通過家訪,了解到大部分家長很難再輔導孩子的功課。我認為他們只需檢查孩子們的態(tài)度即可,書寫的工整度,作業(yè)的完成度。對與錯,應當交給老師。
我在家訪中,做到不失信,說好的家訪一定會到,可能有時差,那是路線不熟。正如此,在孩子心中我有好形象,在家長眼里我有好印象。
我一直以為家長無法代替老師,老師同樣也替代不了家長。老師需做好老師的職責,家長需做好家長的擔當。
老師的職責就是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去認識世界,去塑造自我。家長的擔當就是讓孩子懂得善惡、明辨是非,就是絕不護短,就是要讓孩子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盡管還有17名孩子沒有入戶家訪,但早已排上日程,專待疫情過后。
我以為家校之間的信任度是很高的,每天的“健康校園”打卡都是100%。不但如此,學校征集護學崗志愿者,短短幾分鐘,就有十多位家長主動報名。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信任……
教育的本源就是努力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橋,就是努力在家校之間架起一座橋,這是兩座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