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是講座,下午是報告。
沈南山教授的講座主題鮮明,那就是如何寫出高水平的初中數學教學論文。
一要充分準備,確立寫作的主題,閱讀大量與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撰寫一篇較高水平的文章,首先要有學術思想。
他用“圍棋”形象地闡述何為學術思想,下圍棋,重在布局、做眼。不會下棋,棋下滿盤,卻是死棋;似乎會下棋,真眼與假眼;會下棋,布局有道,滿盤活眼。寫文章,如同下棋。
二要會布局,本章的構架,學習與閱讀核心期刊,特別C刊文章的構思。
三是文章的學術性,一段時期有研究的重點,文章合為時而著。當前,主要是雙減和新課標,也有結構化教學。
四是文章的思想性,創新是思想的根本屬性,寫文章要有一定的理論思辨能力。
沈教授的講座很有啟發性,他提到寫論文要靜,要有自己的思考。
具體來講,選題要立意高、思想新,能做“眼”;表達要專業,先研究、后表達,做高段“棋手”;內容要充實,主線要明、學思想術價值,“真眼”;修改要反復,題目、結構、材料、思想觀點、語言等方面都反復推敲,“棋后復盤”。
三個小時的講座,沈教授沒有旁證博引,而是就文論文。他提到做文章要注意積累,還要善于觀察、思考,更要適時記錄。
沈教授的簡歷很豐富,他從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成長為大學教授、教育部教師培訓專家的歷程必是經歷過很多努力。
聽完講座,意猶未盡。
下午的報告,由特級教師趙立春主講。
趙老師是一名鄉村教師,來自肥西縣梁崗學校,國家萬人計劃衛德彬團隊成員,安徽省正高級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合肥市政府特殊津貼,合肥市優秀教師,廬州最美教師,合肥市第一、二、三批初中數學骨干教師,合肥市第四批初中數學學科帶頭人等。
趙老師分享了個人專業成長的秘籍:走個性化特色的教學之路;走學術研究的教研之路。
趙老師從五個方面入手,介紹了自己專業成長的策略。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提高教學能力;以課例研究為突破口,形成個性特色;以教學隨筆為切入點,進行自我反思;以教學對話為生長點,實現同伴互助;以課題研究為主抓手,增強研究能力。
趙老師的報告幽默風趣,很有藝術。他不想當老師而選擇了非師范專業(徽州師專應用電子技術),立志當一名出色的技術工人。畢業后統一分配,成了一名教師。
趙老師的成長,離不開個人的努力,離不開團隊合作,更離不開高人指點。
他分享的論文寫作技巧很有價值,寫小不寫大,先寫短后寫長。趙老師愛上寫論文得益于自己留心觀察,一次偶然,他讀到了《中小學數學》,于是,他走上了自己的論文寫作之路。
服從工作分配,強化責任心,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趙老師的分享很有價值。
趙老師是一名數學老師,但教過政治,也教過信息技術。他不因為教信息技術而覺得無趣,相反,正是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多,參加教學設計、課件、教學反思、個人博客,參加比賽的機會更多,積累的獲獎證書也越來越多。
趙老師從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成長為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的啟示,概括為: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堅持不懈地努力,樹立明確的目標,要抱團發展,做終身學習。
第一天的培訓學習,最大的收獲就是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人說我們無法復制別人的成功,確實如此,但我們可以有自己的成功。
學習別人,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