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大鬧十字坡是水滸傳里的經典章節,在被刺配孟州牢城的途中,武松“一犯二解差”由于天氣炎熱,便打算到位于十字坡的張家店里吃飯休息。
不曾想這卻是間黑店,店主孫二娘外號“母夜叉”,僅從這個外號就可以看出,此人絕非善茬。而她的作惡手段便是,專用蒙汗藥麻人,然后再用受害者來充當黃牛肉賣。
此刻,孫二娘見武松“一犯二解差”進店,就打算用相同手段去害他們,于是便在酒水中加了蒙汗藥。當然,由于武松早有防備,因此酒水只是麻暈了兩名解差,而武松則將計就計假裝暈倒。
見此情景,孫二娘以為武松真被麻暈了,于是便想將武松搬進后廚,當她脫去了綠紗衫兒,解下了紅絹裙子,去搬運武松時,冷不防地卻被武松抱住并壓在身下。
要知道,孫二娘脫去綠紗衫和紅絹裙,也就等于是只穿著內衣被武松壓在身下,這樣的畫面,不要說放在宋朝那樣的封建時期,就是說放到現在也屬于是占便宜、耍流氓的行為。
好在孫二娘的丈夫張青及時趕回,才幫孫二娘解了此圍,當然,雙方也算是不打不相識,隨后,張青便向武松介紹了自己,以及店里的“三不害”規矩,也就是:云游僧道不害、江湖行院妓女不害以及犯罪流配之人不害;
也就在張青說第一條不害云游僧道時,提及了當初魯智深從此經過被孫二娘用蒙汗藥麻暈的經過,對此水滸原文寫道:
渾家見他(魯智深)生得肥胖,酒里下了些蒙汗藥,扛入在作坊里。正要動手開剝,小人恰好歸來。見他那條禪杖非俗,卻慌忙把解藥救起來。
看看,要不是張青及時出現,魯智深已經死于孫二娘之手,按說,魯智深和武松一樣,都是《水滸傳》中成了名的高手,然而在面對孫二娘時,魯智深差點命喪當場,而武松不僅安然無恙,反而還教訓了孫二娘一頓。
那么問題來了,魯智深差點命喪十字坡,武松為何卻能安然無恙,還占了孫二娘便宜呢?
對此唐古認為,這跟他們倆的江湖經驗有關。
先來說說魯智深;
魯智深原是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帳下的提轄,所謂提轄也就相當于是現在軍隊里的連級或營級干部。
既然是在軍隊,也就意味著魯智深之前一直都是在戰場上與敵人明刀明槍的干,對于江湖上的爾虞我詐,陰險招數,魯智深則知之甚少。關于這一點,可以從魯智深在瓦罐寺面對崔道成和丘小乙看出。
明明是在寺院里,崔道成和丘小乙這兩個強盜帶著個女人在此大吃大喝,但起初魯智深卻寧愿相信崔道成和丘小乙的話,也不愿相信寺中老和尚的話,以至于給了崔道成和丘小乙聯手對付他的機會,而從這就能看出魯智深缺乏行走江湖的判斷力。
到十字坡,對于孫二娘在酒水中摻蒙汗藥的行為,江湖經驗不足的魯智深自然無從預判,再加上他原本就貪杯好酒,所以很容易就上了孫二娘的套。
再來說說武松;
武松原本就是江湖中人,在景陽岡打虎之后,武松又成為了陽谷縣的都頭,所謂都頭,也就相當于是現在的公安局局長,而這也就注定了武松多數時間都在跟江湖中人打交道,江湖上的這些伎倆,武松自然也都門清。
對于十字坡張家店的底細,武松也是早有耳聞,這一點可以從武松和孫二娘的對話看出,水滸原文寫道:
我從來走江湖上,多聽得人說道:'大樹十字坡,客人誰敢那里過?肥的切做饅頭餡,瘦的卻把去填河。
雖然孫二娘對此一再辯解,但武松行走江湖多年,真假虛實他自然有自己的辨別和處理方法,于是便有了武松“戲精”附體,以裝暈的方式去戲耍孫二娘。
由此可見,魯智深差點命喪十字坡,完全是他江湖經驗不足,外加貪杯好酒的結果。而武松能在十字坡安然無恙,自然是他江湖經驗豐富的結果。而對于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