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一想到出遠門,我腦子里一閃而過的盡是一些“麻煩事”:
拖著重達20kg的行李箱在地鐵站氣喘吁吁地爬樓梯;
坐高鐵時提前瞄準大件行李架,不然就要小心翼翼地拜托力氣大的乘客幫忙放行李;
去景區游玩的那天會刻意少喝水,不想狼狽地到處找廁所還要排長隊;
提前計算好月經周期,保證自己包里有衛生巾
......
表情包 心情復雜
我曾經以為這一切的根源是,“我是一個麻煩的女性”。
但看過許多關于盲道的報道、關于幼童應不應該由媽媽帶著去公共廁所的爭論之后,我意識到,
有些麻煩不是某一個人造成的,而是一種結構性的處境。有爭論,正意味著公共空間里存在著沒有被完全聽到的聲音。
01
“女生出門就是麻煩”
有時,這種偏見甚至無法反駁,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事實”:
坐高鐵,每個女生都可能是高鐵衛生巾事件的主角,這時,她們的麻煩是買不到衛生巾。
2022年9月15日,一位網友稱自己乘坐高鐵期間提前來月經,卻未能在高鐵上買到衛生巾,最后乘務員幫她找到一個,避免了尷尬。鐵路12306回應,衛生巾屬于私人物品,不正常售賣。
圖為 買不到衛生巾的網友發言
圖源 小紅書
拎著行李箱出發,女生遇到的麻煩可能是在地鐵里出行不便。
并不是每一個地鐵口都有無障礙通道,更別說上高鐵。
如果不幸沒有搶到大件行李置物架,只能拜托個子高力氣大的乘客幫忙把行李拿上拿下。
甚至在遇到緊急事故時,安全帶也可能存在潛在風險:
因為最初設計時,安全帶以男性為主要實驗對象,而女性肩部較窄、頸椎更細,安全帶難以發揮本來的保護作用。
如果是哺乳母親,那出門的麻煩可能是很難找到母嬰室。
根據財經媒體2019年發布的《中國城市母嬰室白皮書》,中國內陸所有城市總計擁有的母嬰室數量僅為2643間,其中只有7座城市擁有超過100間母嬰室。
以內陸擁有母嬰室最多的城市北京為例,將近20萬新生兒僅有341間母嬰室,然而根據有數工作室的數據,2018年北京有1.4萬座公廁。
更直白地說,如果出門在外,哺乳期的媽媽大概率只能在衛生堪憂的狹小衛生間、人來人往的公眾場合哺乳,隱私和衛生很難得到保障。
圖為 母嬰室最多的20個中國內陸城市
圖源 《中國城市母嬰白皮書》
但就算公廁已經修建得很完善,對女性來說,想找到一個不排隊的廁所同樣很困難。
有數據顯示,女性如廁時間一般是70到75秒,是男性的2倍還多。同時,女性上廁所的頻率還是男生的1.5倍。
圖為 排長隊上廁所的女性
2005年《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已經考慮了不同性別如廁時間不同,但這依然沒能解決女性上廁所排隊的問題。
根據《九城市公共廁所男女廁位狀況調查報告》,在北方城市的234座廁所調查里,只有3個符合要求,其他的都嚴重失調。
不過,2012年的新規定特別注意到了男女廁比例的問題,指出在人流集中的場所,女廁所的廁位至少應是男廁的2倍。
但與此同時,女性的需求和呼吁,往往伴隨著質疑、爭執和批評。
02
“把自己練壯點就好了”
在呼吁可以多一些女廁、高鐵增加售賣衛生巾、考慮到女性放行李困難的情況時,不可避免地會聽到以下幾種言論。
防杠聲明:公共設施的設計是綜合多種因素考量的,本文只是希望部分公共設施在設計時可以關注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A.修女廁=打女拳
增加女廁廁位的原因是女性如廁時間和頻率都高于男性,并且這也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中的明文規定。
要是有人說國家規定是打拳,那也沒辦法。
表情包 吸氧
B.衛生巾不是剛需,特殊需求不應當由社會買單
這個觀點試圖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來分析,它基于一個看似非常正確的邏輯:公共設施需要考慮大多數人的需求,甚至需要刻意忽視“少數情況”。
那衛生巾是少數需求嗎?顯然不是。
作為大多數乘車女性都有的需求,售賣衛生巾并不比售賣紙巾特殊。
更何況高鐵相對封閉,乘坐時間也比地鐵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自行購買會大大減少出門在外臨時來月經的窘迫。
昆明鐵路局的部分列車已經在售賣衛生巾,根據昆鐵小程序數據顯示,衛生巾銷量僅次于盒飯、飲料,和撲克牌銷量相當,可見對衛生巾的購買需求還是很大的。
圖為 昆鐵衛生巾銷量截圖
圖源 網絡
覺得需要衛生巾是少數情況的人,本來就沒有站在需要衛生巾的人的視角上想問題,更何況只考慮多數本來就不對。
社會只需要考慮絕對多數的想法本質上是對少數情況的忽視,這對相當一部分群體來說是一種不公平。
以殘疾群體為例,《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周年》報告顯示,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占總人口的6.34%。
這個比例還在持續上升中,預測結果顯示,2050年我國人口的殘疾現患率將達到11.31%。
單從數量上來看,他們并不是絕對多數,那這是否意味著殘障人士的出行需求不是剛需,社會也不應當為他們提供服務呢?
當然,女性購買衛生巾和無障礙公共設施的建設本身沒有可比性,因為前者是自掏腰包,增加售賣衛生巾的成本是由購買的女性而并不是社會來承擔。
表情包 累了
至于“來月經忍忍就行非要用衛生巾是矯情”、“誰關心你褲襠里那點事”、“那我建議高鐵售賣飛機杯”,只能希望這些人可以再補充一下初中的生物知識,認識到月經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管好自己的生理欲望。
C.女生拿不動箱子可以少裝點,或者把自己練壯點
這可能是一種善意的建議,但同時也是“將社會責任轉移到個人身上”的典型說法。
根據我國《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數據,中國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在170cm左右,女性在159cm左右。
現有置物架高度鐵路局沒有給出官方數據,但目測都在170-180cm之間。
拿不動可以多練,但夠不著也是客觀存在的。
同時,每個人也都可能成為少數。
一米八的你可能因為骨折坐在輪椅上,隨著年齡逐漸增長你也可能拿個小包都費勁。
當你成為那個少數,不得不求助于人時,你還會覺得公共設施只需要考慮大多數人的需求嗎?
03
我們可以做點什么
事實上,我們能做的一點點事很多:幫忙年長者或殘障人士過馬路或上下樓梯,幫助攜帶重物的人搬運行李或購物袋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公共空間中需要看到不同的需求。
需要看到有的媽媽在公眾場合哺乳并不是因為她不愿意而是找不到母嬰室;
需要看到女廁外排起的長隊不是因為女生天生麻煩,而是廁位真的不夠;
需要看到衛生巾是一種普通的商品而非私人物品,想在高鐵上購買是一種正常的需求;
需要看到那些因為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而選擇不出門的盲人......
圖為 多元和包容的公共空間
圖源 網絡
如果你不是ta們,就很難用ta們的處境理解世界。
可是,世界上的確有人在用別人不會經歷的方式生活,每個人都是正常人,都有不同但又最正常不過的需求。
嘗試理解并正視這些不同的需求,讓社會而不是個體來為這些困難和不便兜底。
這樣當你不幸成為少數時,才不會一邊忍受著那些意外帶來的不便,一邊被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當做一個麻煩而拋棄。
p.s. 如果想互動但不想留言被放出,可以寫上【請勿精選】哦~
參考文獻:
[1]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
[2]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中國城市母嬰白皮書》
[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
[4]《九城市公共廁所男女廁位狀況調查報告》
[5]《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周年報告》
編輯:畢業畢到崩潰的小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