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問世
巍山中心小學四(4)班 劉佳奇
春秋時期,有一個奇人叫“老子”。
他是周朝的圖書館的官員。當時諸侯紛爭,老子覺得不久天下就會大亂,于是,他決定辭去圖書館的官職。他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周朝鎮守函谷關的關令尹喜,是一個善觀天象的人。一天早上,他仰觀天象,發現從東邊天際飄來浩蕩萬里的紫色祥云,心里一驚:今天一定有貴人路過此處!于是,他沐浴更衣,率領隨從,恭恭敬敬地迎候在關門前。過了一會兒,一輛馬車奔馳而來,塵土飛揚,尹喜想,這一是官差傳送公文。又一會兒,一個衣衫襤褸的樵夫挑著一擔干柴緩步而來,尹喜斷定,此人只是一介村夫。日頭越來越高了,還是不見貴人的蹤影,尹喜心里犯疑惑:莫非天象有誤?
過了兩個時辰,迎面一個老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悠悠地沿著古道而來。尹喜見此人白發蒼蒼,長須飄飄,一派仙風道骨的風采神韻,心里大喜,料定此人必是今天光臨函谷關的貴人。尹喜上前,打拱作揖,問道:“敢問尊長尊姓大名?”老人說:“敝人老子。”
“失敬失敬,在下尹喜,久聞大名,恭候多時,請到府上一敘。”
尹喜帶著老子進入大廳。酒席畢,尹喜道:“先生才學,海內仰慕,懇請作文一篇,留作墨寶,以傳后世。”老子欣然應允。尹喜命人準備好筆墨紙硯,老子一邊磨墨,一邊構思。一切準備就緒,老子揮毫潑墨,文思泉涌,一篇洋洋灑灑五千字的大作一揮而就。在旁觀賞的尹喜等人,贊不絕口。
這就是流傳后世的《老子》,又叫《道德經》。
鄒老師點評:歷史上關于老子出函谷關應邀寫《老子》的事,都是傳說。古籍中的片言只語,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寫作提高三班的劉佳奇同學,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在老師的引導下,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對相關情節作了合理的補充,使原本極其簡單的故事,變得完整可感。人物對話語言,有幾分古雅的味道,增加了閱讀的情趣。作為四年級的學生,誠然是值得為之點贊的。
老子與《道德經》
東陽市春蕾小學六(2)班 吳志
傳說,有一天,李氏在河邊搗衣,忽然有顆黃澄澄大如拳的李子從河的上游漂了下來,李氏看見了,就用樹枝把李子撈起來,放到岸上。中午,太陽火辣辣炙烤著大地,李氏有點干渴,就把那顆李子給吃了。此后,她就有了身孕,懷胎八十一年,胎兒終于從她左肋下生了出來。剛生下時,嬰兒就有白色的頭發、眉毛、胡須,李氏便給他取名為老子。生下老子九天,老子一天一個樣,成了知識淵博的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他擔任周朝的圖書館的官員。那時候戰爭頻仍,老子預感,不久天下將會大亂。于是,他辭官回家,想平靜地過完自己的晚年。他穿著道袍,手執拂塵,騎著青牛,離開洛陽。不知走了多少天,他來到了函谷關。鎮守函谷關的長官是尹喜。這一天一大早,尹喜就率領著手下人在關門前等候老子。原來,尹喜這個人善觀天象,寅時,他目測天空,發現從東方飄來陣陣紫色祥云,于是他斷定,必有圣人經過此地。他穿著整齊,和眾隨從一道,在路邊畢恭畢敬地迎候。當他看到迎面騎牛而來的老者,手持拂塵,須發如雪,透著一股道骨仙風,便斷定此人必是貴人。他上前施禮道:“閣下可是老子先生?”老子淡然回答:“正是在下,你有何事?”尹喜心里掠過一陣驚喜,道:“敝人函谷關關令尹喜,預知先生光臨,故率眾在此早候。請先生賞個薄面,到寒舍小酌。”
宴席完了。尹喜請求老子道:“先生是天下飽學之士,可否作文一篇,以便日后拜讀?”
老子推卻不過,便當眾揮毫,一氣呵成地寫出了洋洋五千字的宏文一篇,這就是被后人奉為經典的《老子》,也叫《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華文化取之不盡的智慧寶藏。
鄒老師點評:吳志同學的習作,增添了老子的離奇的身世,想像合理,敘事清楚。兩個主要人物都刻畫得較鮮明,尤其對尹喜的描繪更生動真切,一個謙恭儒雅的古代讀書人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