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讀書,幾乎一周一本書,可是我的收獲不大。看了那么多書,只記住其中的一些知識小片段,不了解作者的核心觀點,不懂得怎么內化作者的方法。
為了提高我的閱讀效率,也為了讓讀書改變我的生活。我就找有關如何閱讀的書來看,別人推薦的書單是首選。我看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的閱讀筆記法》、《洋蔥閱讀法》、《如何高效閱讀》等都是介紹如何高效閱讀的書。
我先看了莫提默·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在豆瓣評分8.4分,書籍首頁介紹說這是一本有關閱讀永不褪色的經典。我看了前面兩章,就犯困。書比較啰嗦,要細心認真看才能找到作者的核心觀點。我沒有耐心,看不進去這本書,就找來其他有關閱讀的書籍。
雖然看了有關閱讀的書,我的讀書方法還是沒有改變,從頭到尾看完,也沒有做筆記。通常一本書看下來,我還是沒有記住書中的內容。
怎么辦呢?在我聽了成甲的小講《讀書記不住、不會用,怎么辦》,我才知道我讀書的癥結所在。
成甲的課講了讀書的的兩個誤區和四個高效閱讀方法,還分享了三個小技巧。
讀書誤區
1.讀書就是要讀完書
我一直都是這樣讀書。看一本書,都是要從頭到尾讀完,生怕漏掉了其中的重要內容。可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記不住,又有什么意義呢?我醍醐灌頂,讀書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發生改變,而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2.讀書是一頁一頁的讀。
我是這樣讀的,不管是小說、散文、實用類的書籍,我都是這樣讀書的。
成甲說,不管什么類型的書都是一頁一頁的讀,會讓讀書容易中斷,不夠主動。
讀書,應該是不同的書籍要用不同的讀書方法。
那要如何高效閱讀呢?
成甲提出了四步高效閱讀法:
第一步,5分鐘破解一本書
第二步,先寫答案再看答案
第三步,結硬寨,打呆仗
第四步,判斷是否擴大戰役
第一步,用5分鐘破解一本書
從我們讀書的誤區來看,我們通常是閱讀完一本書才明白作者說的內容,可我們時間不多,要怎樣快速知道一本書的核心內容?
1.封面、封底
封面蘊含著很多信息,首先是書名,作者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揣摩書名,所以書名能夠告訴我們書寫的是什么內容。還有就是腰封,腰封也有書中的具體知識。封底是他人對書的點評和推薦,看了別人的推薦,從中也可找到作者的意圖。
2.序言
我挺喜歡看序言的,看了序言,就可以找出作者寫書的目的,他是要解決一個什么問題。
3.目錄
看目錄,知道書的結構推進,也可以從中找出你感興趣的啟發點。
4.結尾
結尾,我都是草草的看完,有時候還覺得結尾沒有看。可在成甲說,結尾是作者對全書的總結,非常重要。看完結尾,就知道書的核心內容了。
5分鐘破解一本書,5分鐘是一個概數,我們是要用更少的時間了解一本書的大概內容。
第二步,先寫答案再看答案
5分鐘了解一本書了,我們就要看書了。但成甲讓我們合上書,不看書。將你在第一步了解到的書的內容提出你的觀點。
成甲說,每一本書寫的都是作者要解決一個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答案。
因而我們第二步就是寫出自己的答案,再去對比你的答案和作者的答案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結硬寨,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這是曾國藩著名的打仗方法,他就是運用這個笨方法將太平天國。
我們只是讀書,為什么要用打仗的方法呢?
我們先來看看結硬寨,打呆仗是什么意思?曾國藩每打一個城市,都是讓隊伍先在城外扎營,然后開始挖渠道,每天挖一點,慢慢推進,直到將困得糧盡,什么都沒有。
用這個方法讀書就是要我們將書中的方法一點點掰開揉碎 ,然后用到生活中,為我們所用。
結硬寨,打呆仗可以用三個方法來進行:現象、原因、行動
現象
現象分析就是我的經驗和觀點與書中的觀點差距在哪里呢?
原因
分析作者的觀點為什么會比我的好?可以用事實佐證,對比的方法來思考。其實分析原因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的越深入,越是明白作者的觀點。
行動
踐行你從書中的學到的方法,并把它內化形成你自己的能力。
第四步判斷是否要擴大戰役
通過前三步,你已經完全掌握書中的具體的觀點,在這個時候,你就要判斷這本書你還有必要繼續深入閱讀?
三個小技巧
1.彩虹標記法,標記書中的重點內容
主要是用紅色、黃色、綠色三個顏色來標記,紅色標記最有啟發、最重要的內容;黃色標記看不懂的內容;綠色標記案例和數據。
2.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跳讀
書中的概念有些看不懂,可以留白,跳過去,然后慢慢閱讀書中的其他章節。
3.讀書太多后,用印象筆記管理知識
一是將知識記錄在印象筆記
二是列行動清單,將那些能改變自己的方法一一踐行。
閱讀一本書,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會閱讀一本書,是因為我們遇到了困惑,需要解決的辦法。所有的閱讀應當從使用開始,從改變自己的行動為終點。